“我刚来的时候,每天都很难受。”周丽莉说,因为水警的办公地点是在停靠岸边的趸船上,在她登上趸船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了头很晕,总觉得身体像“发烧”了一样,非常不舒服。
即便她从小就“泡在水里”,但在成为水警之前,周丽莉还从未上过这种趸船,为此,她还专门去请教了警队里的老师傅,可也没得到什么太有效的建议。
老师傅说,过段时间就习惯了,以后等我回到陆地上反而会不习惯。”
果不其然,过了两个星期,周丽莉开始适应了这种“颠沛流离”的工作环境,即便有大船驶过黄浦江,掀起大浪让趸船变得上下摇摆,也不会对她产生影响。
适应了船上生活后,周丽莉发现,水警的工作和以前运动员的日子截然不同。
以前训练的时候,只需针对自己主攻的项目进行专项训练,但是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水警,就必须掌握更多的综合技能。
例如抛投救生圈、水上救援、水下挣脱等。周丽莉说,有的落水者在面对危险状况的时候,可能会潜意识地用手去抓来救他的人,像双手抓你、从后背抱你、压你的肩膀,或者四肢禁锢住你。
为了避免此类极端情况,周丽莉平时还要面对一系列的实景考核,教官会随机选取一些动作在水里将她禁锢,然后利用学习的技巧,进行挣脱。
如果正面游过去救人就会很危险,所以我们往往会先游到别人背后,再进行救助。”
周丽莉说,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救人,就是她第一次出警。
那是2018年的夏天,一位外国妈妈带着女儿和狗在浦东滨江游玩,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的狗突然落水,而这位妈妈也非常“彪悍”,把手机钱包往岸上一放,转身就跳进了黄浦江救狗,连5岁的女儿还在岸上也没有顾及。
幸好,有路人看到以后就报了警,陆地上的警察赶到后,首先帮忙照看这位妈妈的女儿和财物,同时,周丽莉所在的水警也一同出动,只过了几分钟,就驾船找到了这位妈妈。
“那时候她已经飘到了一处码头附近,那里有很多淤泥,很容易陷进去,或是被水底的钢筋和栏杆划伤。”很快,周丽莉和其他民警把船停在了距离女子2米远的位置,因为害怕靠太近会被船底的螺旋桨卷走,然后向这位女子伸去救生杆,对方一手抱着狗,一手拉着救生杆,没一会就被民警拉上了船。
这次经历让第一次出警的周丽莉颇为震撼,她也第一次直面“活水”和游泳池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区别,暗流、淤泥、救狗......复杂的环境和难以预料的警情,从此之后成了她今后工作的一部分。
周丽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兼职边防和港航公安分局里的游泳救生教官。她在授课中发现,不是每个民警都和她一样接受过专门的游泳训练,在救人和自救的过程中,民警的自身安全往往很难得到保障。
伴随着上海市公安机关积极推进智能警务装备的实战应用,周丽莉在翻阅大量资料文献后,提出了研发“水上救生遥控机器人”等创新想法。
“新型遥控智能救生圈”、“水上救生遥控机器人”以及借助无人机更快了解水面情况,成为了周丽莉此次汇报的核心。
没想到领导竟然全都采纳了,还派人来采集我作为专业运动员的数据。”
周丽莉说,技术部门来采集了她的游泳速度,以及各项专业数据,最终经过研发,成功将救生机器人和救生圈制造了出来。
名字虽然叫“机器人”,但这个装置更像是一截两人合抱粗细的树干,它的速度最快可达10.6米/秒,是职业游泳运动员的4倍,并且还要具备抗风、抗浪的条件,能够同时救起4名落水者。
而新型遥控智能救生圈最大载重超过250公斤,在水中载人速度约2米/秒。这些智能救生装备在上海市重点水域陆续投放使用,为维护上海水域安全稳定、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提到这些装备,周丽莉就如数家珍,每当得知自己参与研发的装备成功救起落水群众后,脸上露出的笑容比她自己拿了金牌还开心。
全国游泳冠军赛女子800米自由泳亚军、短池游泳世界杯系列赛北京站女子800米自由泳冠军、全国游泳冠军赛女子1500米自由泳亚军......在周丽莉游泳运动员生涯里,所获奖项数不胜数。
2019年8月,在成都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她代表全国公安获得了4金3银1铜的好成绩。
它们标志着我运动员生涯的结束,但却是我警察生涯的开始,它们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与方向,并且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所肩负的责任。”
2020年12月,周丽莉的儿子易辰走进了她的生活,而她也多了一重母亲的身份与责任。
以前,我只需要考虑怎么样游得更快,而现在我还需要考虑怎么‘走得更稳’,给儿子起到榜样的作用。”
刚加入警队时,同事们对她的评价是“阳光”、“直爽”,甚至有些“大大咧咧”。但自从当了母亲后,她在与同事们的接触中,多了一丝体贴,尤其是当她在救助完一名落水男孩后,耐心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时,大家都看到了她作为母亲的细心。
这次生育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和珍贵,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人民警察肩负的责任,我们的工作不仅挽救的是一个个体的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命运。”
周丽莉说,现在她就希望儿子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成长,而健康、平安也是她在工作中最希望带给所有人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