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做好清洁工作、适当杀菌消毒,成了许多小伙伴居家防疫的必修课。
通常来说,蔬菜、水果的外包装可以喷洒消毒剂来降低风险,对于蔬果本身通常只需要清洁即可。
确有消毒需要的,可使用有蔬果备案的消毒剂,根据说明书上使用浓度浸泡10-30分钟,并用清水冲洗去除残留消毒液。
如果使用喷外包装的消毒液(通常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直接喷洒蔬果,容易造成蔬果损坏,同时很多绿叶菜使用喷洒消毒也存在消毒盲区。
正常情况下,个人外衣携带新冠病毒的概率较小;其次,设立人行通道等用化学消毒液对人体直接喷洒,因为喷洒的时间太短,喷洒的量也太少,起不到消毒效果。
室外空气病毒阳性概率微乎其微,因为即使户外出现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流通空气也会迅速将其分解、稀释、流通,几乎不具备传染性。并且对室外进行喷洒消毒达不到消毒所要求的消毒液使用量、消毒时间。
加湿机喷洒消毒剂一方面消毒效果难以保证,另一方面老人、小朋友呼吸道本身就敏感、脆弱,很容易受到消毒剂的伤害,如呼吸道刺激、灼伤和致敏,不应在有人条件下喷洒化学消毒剂。
消毒剂使用应根据不同消毒对象按照说明书标明的配制相应的浓度。
消毒液浓度并非越高越好,高浓度的消毒液通常消毒效果会更好,但是通常腐蚀性、刺激性等副作用也会更多,去残留的工作量也会越大。
只要是合规的消毒剂,并非越贵越好。而是要根据消毒对象合理选择消毒剂。
通常市场上较贵的消毒剂往往是在标明的消毒方法和用途下,副作用相对较小,而并不一定是消毒效果最好。
日常使用消毒剂较少的,一般建议选择购买小包装,不建议采购大包装的消毒剂,也不建议消毒剂分装后使用。
大包装的消毒剂自行分装时易造成消毒剂的污染,而且消毒剂一般易挥发,开瓶后使用时间较长的话,消毒剂的浓度会降低。如果配制成消毒液后,确实需要分装的,应做好标识,避免误服误用,并尽快用完。
清洗衣服时通常为先清洗再消毒(若污染严重,可先初步消毒,再清洗消毒),同时投放消毒剂和清洗剂,容易导致清洗作用和消毒作用均下降。
🌞1、家庭居家消毒应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
🌞2、优先使用阳光暴晒、热力等物理消毒的方法。
🌞3、应对重点环节、对象进行消毒,如餐饮具、快递、卫生间、洗衣机、电冰箱等。
🌞4、为保证消毒效果,应保证消毒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液使用量。
🌞5、为保证消毒效果,应尽量先清洁后消毒,难以清洁或清洁存在风险的,应提高消毒浓度。
🌞6、消毒剂使用应按照使用说明书,配制合适浓度、适当的消毒方法开展。
🌞7、消毒剂使用应注意不要与其他化学产品同时使用,如含氯消毒剂不能用酸碱、酒精合用;清洁剂不应与消毒剂合用等。
🌞8、消毒应做好个人防护。
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期,市爱卫办、市防控办环境整治组通过“健康上海行动”科普平台——上海健康科普资源库(“沪小康”)微信公众号推出社区环境消毒培训工具包,通过“人-物-环境预防”,防止疫情扩散,筑牢全社会疫情防控屏障。
社区环境消毒培训工具包,包含居家预防消毒、消毒剂配制及使用、社区和一般单位现场消毒要点等12个视频,助力全社会科学、规范、有效开展预防性消毒工作。
疫情防控,人人行动。市爱卫办、市防控办环境整治组呼吁全体市民坚持“防疫三件套”,牢记“防护五还要”,始终做好自我防护,积极学习卫生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营造讲文明、重卫生、爱健康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