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在雕刻这一块,更是“能手辈出”,孕育出了精美绝伦的“徽州四雕”——砖雕、木雕、石雕与竹雕。
在技能值满满的“徽州四雕”这一行,女性雕刻师可谓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少,不代表做不好。今天我们介绍的展品——竹雕香筒《和谐》,就出自女竹雕大师——张红云之手。
(张红云)
生于1970年的张红云是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徽派竹雕省级传承人。她另一个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知名徽派雕刻大师洪建华的妻子。
洪建华是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作品《竹林七贤》笔筒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成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故宫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作品。
丈夫高超的竹雕技能,并没有让张红云“安于家庭”,反而更看清了自己的优势。
(张红云与丈夫洪建华)
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香筒《和谐》,雕的就是她最拿手的花卉。
经过近5年时间的“洗礼”,这件完成于2017年的作品如今开始有了包浆的感觉,呈现出比刚完成时更深的颜色。
(《和谐》香筒)
张红云解释称,竹子是一种特殊的雕刻材料,在后期的保养中,会呈现“竹分三色”的美感:竹皮密度高,包浆速度快,会形成琥珀色;竹肌的肌理感由密到疏,呈现蟹黄色;靠近竹簧的竹子内壁则呈现鸡蛋白色。
“时间越长,变色越明显,慢慢可以欣赏到‘竹分三色’的效果。”
为了将“竹分三色”的美感最贴切、最完美地表现出来,在动刀雕刻之前,张红云会事先考虑到作品后期变色效果。
在这件香筒作品中,张红云着重在荷花上展现“竹分三色”的美感。
(张红云在雕刻竹雕作品)
在张红云看来,一件完美的竹雕作品,不仅每一个细节要经得起推敲,整体也应呈现出“360度无死角的美感”。制作香筒《和谐》时,她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这个香筒所用的竹子直径约6厘米左右,高度约26厘米,如果单一角度看,画面是狭长型的,为了让整体呈现360度无死角的美感,在初期设计的时候,虽然是平面画稿,但得有立体作画的思维。”
此外,还得考虑燃香效果。
为了让香筒更耐看,张红云还特意为其配了小叶紫檀的香盖和底座。
“这样搭配,色彩观感更好,而且比起竹子,用小叶紫檀制作燃香底座更合适些。把线香插在香筒的底座中间,烟雾从筒壁的四周透空处飘溢出来,香气缭绕。”
听张红云介绍这件香筒的种种精妙之处,不由让人佩服其构思的巧妙与细腻。所以也不奇怪,虽然丈夫名声更大,但张红云也有自己的“忠粉”。
张红云说,丈夫在竹雕圈名气更响,但也有人专门找到她,向她订制作品,“我的作品更柔美些。”
(竹刻《仕女》)
在竹雕这条路上走了35年,张红云越来越觉得,从事这一行,男女各有优势,“关键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点。”
16岁那年,张红云就成了一名竹雕女学徒。“徽州一直有这么句话——灾年不饿手艺人。我出身于农村,家里很穷,初中毕业后就想学门手艺,赚钱养家。那时,正好镇上有家刚成立不久的雕刻家具厂招工,我看到招工信息后,马上报了名。”
(竹刻《梅花图》笔筒)
(留青刻《黄山图》砚屏)
张红云的表现格外抢眼。
“我很珍惜这份工作,做得非常努力。每天早上8点上班,我5点就起来雕刻了;中午11点半吃饭,别人吃完饭回休息,我吃完饭接着雕;下班后,我也不休息,经常刻到晚上9点多才休息。那时候根据工作完成的质和量发钱,我拿到的工钱总在最多之列,厂里作品评奖也经常拿一等奖。”
也是在这个雕刻家具厂,张红云遇上了未来的丈夫——洪建华。与张红云一样,洪建华的手艺在厂里也是出了名的好。
(张红云与丈夫洪建华)
在厂里工作4年后,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张红云和丈夫决定开个工作室。
“我们在镇上租了个房子,18平方米,一年租金500块,但那时我们总共只有300元。我们就跟房东商量,先付半年租金,付了250元,余下50元,买了煤炉和一口锅。桌子是从家里搬来的,床也是借来的。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今天。”
工作室一步步壮大的同时,小家庭也一点点扩大:张红云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虽然要花很多时间在家庭上,但张红云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我照顾孩子更多些,所以,在雕刻上花的时间没有丈夫多,但我尽量保证每天都能刻点。”
(竹根雕《荷趣》花插)
“尽量保证每天都能刻点”的张红云,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的同时,手上功夫也日益长进,作品屡获佳绩:竹刻笔筒《访友》获2006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金奖;竹雕《徽乡行》获徽商大会“第二届安徽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
在张红云看来,虽然家庭生活分掉了自己相当一部分时间与精力,但对自己的竹雕之路而言,并非没有好的影响。为人妻、为人母的一些感悟,不知不觉融入雕刻中,自己的作品比起以前更有温度了。
(张红云与丈夫洪建华)
期望自己提供的展品启发青少年......
对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寄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