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纳芯微,股票代码:688052)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IPO上市,成为千乘资本累计投资并助推上市的第5家企业。纳芯微今日开盘涨幅8.7%,上午盘中最高市值达到270亿元,也成为千乘资本重仓投资组合中目前市值最高的公司。
陪伴纳芯微成长的近1000天,从初相识的些许踟蹰,第一轮投资的艰难博弈,到再次加码的信心笃定,再到携手上市的欢欣喜悦,千乘资本创始合伙人熊伟表示,纳芯微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纳芯微团队的学习能力强、素质能力高、执行能力到位,这几个重要因素的达成,让我们对纳芯微未来发展成为模拟芯片的领军企业寄予厚望。
纳芯微创年内发行价、超募额双高
近期,纳芯微上市引发了市场热议。纳芯微是国内模拟芯片龙头企业,以230元/股的发行价,成为了今年以来的最高价新股。按照2526.6万股的发行数量,此次纳芯微募集资金达到58.11亿元,相较于公司7.5亿元的拟募资额,超募了50.61亿元,这也使纳芯微成为今年以来超募额最高的新股。
高价发行、超额募资,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投资者对于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
据纳芯微招股说明书显示,纳芯微在营收与利润上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其2018-2021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177%、375%。
具体来看,2018-2021年,纳芯微分别实现营业收入0.4亿元、0.92亿元、2.42亿元、8.62亿元,扣非净利润则分别为0.02亿元、0.07亿元、0.4亿元、2.16亿元,其中2021年扣非净利润同比高达4.34倍。
纳芯微表示,营业收入的飞速增长主要受益于芯片国产化的政策支持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公司各类芯片产品在各领域均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
天时地利人和 成就纳芯微快速发展
熊伟指出,在资本市场,芯片企业融资数量、金额频创新高,IPO数量持续增加,芯片投资成为市场长期投资主线,这可谓是熊伟眼中的“天时”。
2020年底开始的全球缺“芯”难题,从单一的汽车行业传导至各行各业,但在汽车行业表现最为明显。熊伟表示,以往的汽车行业要进入少数都要2-3年,但千乘投资的公司中有5家在去年都已经全面进入了汽车行业(包括纳芯微),这在原来是“不可想象的”,这可谓是“地利”。
在这三大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和”。在熊伟眼中,纳芯微董事长王升杨“找人”能力很强,通过吸引“牛”人,找到“大咖”,再到组建一支具有超强学习能力、过硬专业背景、优秀交付能力的卓越团队,让纳芯微能够迅速从“黑马”跃升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纳芯微高速成长的背后,是其在业务拓展、技术水平、团队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后的业绩变现。熊伟表示,我们非常有信心纳芯微能够发展成为模拟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
投资逻辑飞速迭代 千乘资本迎来收获期
据纳芯微招股书显示,经过两轮投资,千乘资本累计持有纳芯微超过5%的股份,成为第二大机构投资方,按照今日市值计算,千乘资本持股价值超10亿元。
纳芯微的超预期业绩表现,让千乘资本从一个规模“克制”的精品基金一战成名。在这背后,千乘团队深耕半导体领域,早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半导体投资逻辑框架。
目前的半导体市场,已经很难看到简单PIN to PIN芯片替换的机会,这个时候的关键词是“升级”。熊伟指出,这个升级有三个方向:一是技术维度方向的升级,比如高速ADC,是往高端产品方向的创新升级,但国内目前真正能做到这种高端产品的企业几乎没有;二是渐进式的创新升级,就是在目前的产品上比国外做得领先一点;三是模式的创新升级,这将会是千乘资本未来的重点投资方向。
千乘资本曾在公开场合描述过内部投资团队总结出的投芯片的三大模式。第一种是投大芯片,这种模式指的是一个芯片可以成就一个公司,比如一个CPU芯片成就了英特尔公司;第二种是超市模式,指的是芯片品类特别多,比如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TI(德州仪器)就有几十万个品类;第三种模式是以芯片为核心的行业解决方案公司,在这种模式下,芯片是数字化、智能化的核心,由芯片延伸到模组、设备,再到行业解决方案,才是真正能为中国工业转型,成为“智造大国”的硬核实力。
熊伟表示,千乘资本紧紧围绕“数字重构产业”的核心投资逻辑,在半导体领域已经从投资“超市模式”慢慢往投资“行业解决方案”的创新企业延伸。
据悉,千乘资本成立至今,已投资26个A轮项目,收获IPO项目5个、已申报IPO项目1个,未来3年预计还有11个已投项目拟申报IPO。在过往的投资组合中,千乘资本投资了包括海目星激光(688559),宏微科技(688711),思林杰(688115),纳芯微(688052),壹秘科技,数策软件,英锐创、数明半导体等一系列优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