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半,手机预设的闹钟响了起来,黄思颖便一骨碌爬起来,洗漱完毕后简单地吃个早饭,就赶紧去居委报到。采访当天,正好是她下沉社区做志愿服务“满月”的日子,黄思颖告诉记者,“这次能够为自己的社区尽一份绵薄之力,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儿了。”
1996年出生的黄思颖,目前是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一名党务工作者,本轮疫情暴发以来,作为青年党员的她,在中心党总支的号召下,就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前期她奔赴120急救中心做接线志愿者,做好生命的“摆渡人”。而后随着社区的封控,根据市委组织部统一分配,被就近安排到外滩街道山西居委进行志愿服务。
“4月17日晚,我接到了社区的‘召唤’,第二天就正式上岗了。”4月中旬,正是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封闭式的小区管理,几乎每天都要开展核酸筛查工作。而山西小区又是一个混合型居住小区,既有百年的老式里弄,又有70年代初建造的老式公房,老年居民比较多。为了减少居民在外逗留的时间,每一次筛查工作必须要“快、准、稳”。
“早期测核酸过程中,核酸采样医生人手紧张,还要拆拭子袋、拧瓶盖,费时间。我们加入核酸采样志愿服务,每组安排一位志愿者协助采样医生拆拭子袋、拧瓶盖、贴试管标签,为核酸检测提速。”回想第一天做志愿者的情形,黄思颖还记忆犹新,她笑言,当天晚上胳膊和手特别得酸,但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直到第二天上岗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拧瓶盖拧的。而后,每天四五百次的“重复”拧盖工作,让她无形中练就了一双“机械手臂”,当然了,“机械手臂”也会有“失手”的时候,黄思颖说,刚做好手清的时候手套非常滑,瓶盖就很难打开。她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情形,“越是拧不开,我就越着急,毕竟医护人员和居民都在等着。”有一天,瓶盖出其得紧,有位居民主动伸出手来帮她拧开,她向居民道谢,没想到,居民反而向着她说感谢。
当然,有时候碰到系统崩溃或者天气不好,有些居民会带着情绪,抱怨几句,黄思颖也会耐心地安慰大家,因为平时就住在小区里,和周边的邻居也比较熟络,这份安慰更有说服力。更有趣的是,有一天,片区块长因身体不适,黄思颖还临时顶了块长的工作,居民们在她的召唤下,不仅有序地完成了核酸筛查工作,还“见缝插针”地和她打招呼,鼓励她。“内心非常感动!有被暖到了。”
同时,作为下沉社区的志愿者,黄思颖每天还要完成自己单位里的本职工作,“54”青年节前夕,为了剪辑视频,她也是连续几天加班到了凌晨,迷糊几个小时后,再次投入新一天的志愿服务中。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下沉社区1个多月,这些志愿者们也同样默默付出、奋战在各自岗位上。他们穿着大白服,戴着厚厚的口罩,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做什么工作,甚至日后,可能面对面都不会认出他们。所以,我向黄思颖要来了一张生活照——只见,阳光明媚的向日葵前,她托着下巴开心地笑着,脸上的酒窝也极其治愈,我不禁感叹,这姑娘可太好看了!
向日葵的花语是太阳、沉默的爱。我想,正是有着像黄思颖这样一群积极、阳光、乐于奉献的青年志愿者们和社区一起携手奋战,繁华如初的上海定能早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