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 | 走进“绿房子”,邬达克留给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 - 周到

文化遗产日 | 走进“绿房子”,邬达克留给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


作者:严山山
编辑:严山山
时间:2022-06-11 14:14

今天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此前,我们曾报道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女士居家办公期间为Qiao Shanghai节目(一档双语建筑可阅读视频节目)录制了双语配音,工作室团队也远程制作好后期,静待如常生活回归城市之后播出新的一集。让我们跟着嘉宾的脚步,一道走进邬达克设计的“远东第一豪宅”,云打卡传奇的“绿房子”。


Qiao Shanghai《永不过时的绿房子》

乔争月是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Qiao Shanghai工作室总策划及主持人,著有《阅读南京西路》《阅读南京路》《外滩·上海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英文作者),译有《邬达克》《绿房子》等专著。

此前,乔争月曾有幸几次到“绿房子”开会、参加活动和录制节目,每次都印象深刻,在她看来,这是一座百看不厌的摩登住宅。

这座别墅叫“绿房子”(The Green House),因为建筑外立面和围墙上铺设着绿色釉面砖。别墅主人吴同文是做军绿色颜料起家的,他认为绿色是幸运色,要求住宅通体设计为绿色。邬达克在向工部局申请的文件上,就把这个项目称为“绿房子”。

乔争月告诉记者,之所以《永不过时的绿房子》这期节目会选择“绿房子”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除了之前活动计划因疫情调整以及“绿房子”是其新书《阅读南京西路》里比较重要的章节之外,最重要的是,“绿房子”是邬达克继大光明电影院和国际饭店之后的最后一件代表作。

这个项目让邬达克继续经营缩小规模的事务所,他投入了全部心力,反复做了几轮修改,不断精益求精地优化设计,打磨出“绿房子”这件经典之作。经过一年反复修改,“绿房子”于1935年11月开工,1938年竣工。据说,邬达克曾对吴同文说,这个房子50年或100年之后都不会过时。

《绿房子》《阅读南京西路》

据介绍,“绿房子”这期节目是在本轮疫情前完成拍摄,由工作室团队进行远程工作完成后期制作。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播出,是作为给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一份礼物。2014年的文化遗产日,“绿房子”曾对社会公众开放过,而这次通过视频节目带观众参观也是一种方式。

节目组在“绿房子”拍摄了一张海报照片

乔争月说:

Qiao Shanghai的第一集就是去年的文化遗产日播出的,那么今年正好是节目开播一周年,我们觉得也要推出一个力作,“绿房子”这个片子我们还是就是花了很多的功夫打磨出来的。拍摄节目前, 我又跟工作室同事们到“绿房子”实地考察,确认拍摄点位和细节。开拍当天阳光不错,但是春寒料峭,每拍完一个镜头都要裹上羽绒服,还是非常“冻人”,感觉自己好像一根草莓棒冰。

比较有特色的是,在这一集,Qiao Shanghai还研发了英文解说版,乔争月告诉记者:

我们以前节目都是中文解说配那个双语字幕,因为建筑方面确实专业术语特别多,全部英文解说制作起来很有难度。那这次我们利用居家工作期间反复打磨英文稿件,然后也是试了很多次,做出一个英文版,有一些外国朋友看了节目之后都表示很喜欢,他们表示自己会通过Facebook转发。


视频来源:嘉宾提供本报
图片来源:嘉宾提供本报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