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高考的我,不当“伪学霸”丨回忆我的高考故事② - 周到

1986年高考的我,不当“伪学霸”丨回忆我的高考故事②


作者:何雅君
编辑:何雅君
时间:2022-07-07 18:16:34
今天(7月7日),上海5万多名考生戴着口罩走进高考考场,迎接人生“重要一笔”。考场门口,等候的是翘首以盼的家长,一些送考的妈妈、女老师还特地穿上旗袍,寓意“旗开得胜”。

过去的高考是什么样的?从今天起至7月9日,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与上海音像资料馆合作,寻找80、90、00年代上过电视的“高考面孔”。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如何看待专业选择?对大学充满怎样的期待?在《寻找高考面孔·80年代》的影像资料里,考生们回答了关于大学志愿、考大学的理由以及梦想等问题。

那个时代,能够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是社会上公认的“天之骄子”。他们有什么样的学习心得和经验?周到君采访了一位1986年考取复旦大学的前辈,他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给年轻一辈和家长做个参考。

口述人:Jason(1967年生,55岁)

毕业中学:静安区某中学(1986届)

高考时间:1986年7月

录取高校和专业:复旦大学新闻系

基础够扎实,才有底气“贪玩”

我不是一个适合被宣传的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1986年6月,中央电视台在转播墨西哥世界杯,高三的我天天看。因为时差关系,他们那里的比赛时间正好对应北京时间的上午。我一般看完球去学校吃午饭,然后上下午的课。

高考前看世界杯属于贪玩,之所以没怎么影响学习成绩,是因为心里多少有点底。我一直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有句话叫“小考小玩,大考大玩,不考不玩”,意思是,学习的重点在于平时每一天都抓紧。你的听讲效率如何,作业怎么样,测验怎么样,每一个教学进程当中的知识点是否都掌握了,这些都不能靠临时抱佛脚。高考的时候,可能只有10%属于超常发挥或者发挥失常,绝大部分人都和平时的一贯表现差不多。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这个玩才贪得起。在开始玩之前,首先要问自己,从小学到初中,底子有没有打好?高考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高一高二掌握的,那时候有没有把基础打牢?每次作业、测验做错的题,有没有找到问题在哪里?问题是否解决?如果这些都做到了,高三努力不努力,差别不会特别大。当然,如果我没有看球,更加认真地复习迎考,我的成绩可能会更高几分,但也可能没啥变化。

我们那个时候没有课外辅导班、课外培训。哪怕是去参加市里的数学竞赛,学校也很少搞集中刷题、突击辅导,就是比拼每个人的天赋。我觉得这比现在奥数比赛的风气要好。现在的奥数比赛,考的不是你能不能靠自己解题,而是你以前有没有刷过这一类题。解题思路是别人教你的,不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因此靠刷题也能得到高分。我们那时不一样,就是用超纲的题考你的临场发挥,检验你聪明不聪明。

那时也没有参加数学竞赛可以加分的政策,大家的功利心不是那么强。拿一个高分,对学校来说是荣誉,但是没有也无所谓。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的,现在的教育导向是异化的。

外面的人看来,重点中学里的学生都是学霸,但在我们看来,前十名才算是学霸嘛。学霸怎么发挥作用?我们小时候搞“一帮一、一对红”,班里的好学生去帮助一个或几个同学,平时一起做作业,寒暑假也一起结对学习。让成绩最好的学生去带最薄弱的学生,也是会有效果的。

“差异化”才是培养人才正道

我们那时没有好学生“开小灶”补课的情况,从来没有。外面也很少有教辅书卖,我是靠把课本读透来掌握知识点的。而且我自己会做学习笔记,自己归纳整理各门学科的知识点,这是必要的。

现在的学生不好当,家长也不好当。家长要亲力亲为辅导孩子,陪他做作业、帮他做作业、帮他批改作业、陪他订正作业……我认为这些都是越俎代庖。以前从来没有家长陪做作业、检查作业签字这些事。

我更反感通过大量的课外培训、大量的题海战术、大量的机械性训练来培养“伪学霸”。一个天资并不出众的人,可以通过机械性的训练拿到学霸的高分。多刷一道题,确实可能掌握得更熟练一点。但这些都是“死读书”,读书本身不是一件下死功夫的事情。读书当中有下死功夫的方面,但是,整个过程还是很讲究学习方法,不是靠下死功夫硬来的。如果孩子被应试教育训练成了死脑筋,哪有什么灵活的创造力呢。

我们的国家需要从年轻的孩子当中选拔出很有潜力的、非常有天分的顶尖学生。但是,在现在这种“伪学霸”太多的环境下,真正有天分的学生很容易被埋没。所以我很赞同对培训机构进行整顿,压缩题海战术,减轻学生的负担。对很多学生来说,其实没有必要进行重复的机械性训练。

如果你是“伪学霸”,进了大学以后也只能得到一个虚名,学历注水对于将来的人生并无益处。不少高学历的名牌大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的却是从业要求很低的工作,无法胜任高要求的工作,这就能看出水分了。

现在很多做父母的,都有叶公好龙的双标心态,一方面骂应试教育,一方面把孩子往应试教育的路上去推,需要反思。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问题的投射。每个家长都应该明白,孩子的成长追求不是分数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让他在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范围内,做到最好。正所谓接受孩子的平庸之处,并且善于发现孩子的独到之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不能只用学习成绩这一杆秤去衡量孩子,“差异化”才是培养人才的正道。

不划重点的地理课,要的是把“理”学通

说一个活学活用的教学案例。

我们高中的地理老师是退休返聘的老教师,是历年上海高考地理卷的出题组组长,堪称上海地理老师中的No.1。

这样一位资历深厚的老教师来给我们上课,大家都猜他会帮学生押题。女生一般认为,文科都是靠死记硬背的,所以上地理课拿着各种各样的彩色笔,准备划重点。但是,这个老师进课堂只带一本教科书,往讲台上一扔,在黑板上画两个圆作为世界地图,绘声绘色地讲各种故事,比如动物世界、植物世界、热带雨林的气候……完全不像上课,讲得很投入。

女生们都傻掉了,一个学期下来,不知道地理到底讲的什么东西,没有划过一个重点,没有搞过一次考试。但男生特别喜欢听他的课,每次上课还要插嘴。

传统观念认为文科是死的,理科是活的,其实不尽然。地理和物理一样,都是要活学活用才能学好的。化学生物反而能靠死记硬背搞定。

这位地理老师还有一个特点.他毕业于圣约翰中学,上课的时候经常中英文混在一块儿。这不是为了装逼,这是常年养成的一种习惯。因为他念书的时候是双语教学,所以做老师也是双语教学,上课中文里面会夹带几个英文单词。

我们那时候中国地理加上世界地理好像有六本书,这六本书我没怎么翻过,全靠听他讲课。他讲的都是“理”,讲气流、暖流、气候的各种规律。学生除了要把地图看熟,其他都是根据“理”来的。

那年高考,地理科目的答卷过程我印象特别深,特别愉悦。那题目出得很活,尤其后面几道大题。但是很有趣,都是讲“理”。你学通了那个“理”,去答卷子,不用死记硬背,就会觉得答得非常好,发挥的空间又很大,考完也一定是高分。

我高三花功夫最多的是历史,但是我历史考的很差。那时候对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和任课老师有关系,也和命题有关系,考的都是年代。其实历史很活,是锻炼思维方式的,但那时的历史课教学非常落伍,全都是死知识,死记硬背是我的大弱项。

文理科分班之后,还发生过一件事。我是在文科班。高三的一次全区统考突然说要考生物,文科生都很不满,因为众所周知,那时高考文科是不考理化生的。多准备一门科目,就要多增加一份课业负担。

我虽然理科也不错,不在意考生物,但还是和班上另外两个同学一起起草了一封信,提出文科班不该考生物,叫全班同学都签上名,送到了教育局。教育局很重视我们的建议,把全区文科生的生物考试取消了。

很快,我们就迎来了高考。那时候没有家长陪考、送考,都是自己走到考场、再走回来,路上要走半个小时,中午回家吃饭。

发现自己的特长,尽早规划职业道路

现在大多数人对填志愿选专业的考虑,都集中在“读什么专业、进什么样的公司、选什么样的行业”收入会高一点。我那时没有这样的想法,就想着“这辈子要能够不靠别人给我的工资过日子。”

我是我们班唯一一个第二志愿被录取的考生。那时候没有什么特别的职业规划,没想这么多,文科生本身的选择范围也比较小。我的第一志愿是和经济相关的,偏理科、文理兼收的一个专业,只招很少的本科生。第二志愿是新闻系。

读新闻系其实不是特别符合我的期待,所以把它放在第二志愿。但那个时候填报志愿有几个问题,一个是盲目性,一个是虚荣心。我报新闻系就是出于虚荣心,因为复旦的新闻系当时名气太响了,是复旦文科类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一个系。能被新闻系录取,意味着你是最好的学生,会有这种心理作用。

“虚荣心作怪”,是现在的年轻人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吸取的教训。现在资讯发达了,孩子们要更多地了解想报的专业到底是干嘛的。职业规划不是高三才做的,了解专业方向越早越好,在读初中或高中的时候,家庭教育里就要有强化职业规划的概念。父母要引导孩子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

我为什么报文科?其实我的文科理科都很好,很多老师、同学都觉得我报文科觉得有点奇怪。我当时以为,近视多少度,很多理科专业不能报,现在想来恐怕并非如此。

当年资讯不发达,有很多误传的消息,会影响人生决策。现在资讯发达了,家长孩子都会充分利用这一点,但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如何识别正确的资讯,不被错误的资讯误导,也是个新的一个课题。

当然,高考也绝非“一考定终身”,很多人的职业生涯和大学专业没有关联,专业不对口很正常,中途改专业也很正常,不要太拘泥于专业本身。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有利于发挥他特质的行业和专业。比如他是适合与物打交道还是与人打交道,适合动还是适合静。

读了新闻系以后,我曾经很想去做战地记者,可惜没有机会。有人问我,如果当时能被第一志愿录取,现在的职业生涯会不会大相径庭?我认为这倒不一定。每个人的人生,大方向有可能是定好的,无论你从哪里出发,开始走的路可能不同,但是最后的归宿应该都差不多。

不过,人生也很漫长,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变数,不是说到四五十岁就能定性了。有些人到七八十岁还不能下定论呢。这也正是人生有意思的地方,应该好好体会。

图片来源:陈征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