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横通道东段的两台盾构正“迈开大步向前走”,计划明年年内实现隧道贯通! - 周到

北横通道东段的两台盾构正“迈开大步向前走”,计划明年年内实现隧道贯通!


作者:钟晖
编辑:钟晖
时间:2022-07-13 15:57:19

去年6月18日,北横通道西段工程正式通车。很多市民在关心,北横通道东段建设情况如何?记者今天实地探访获悉,北横通道东段工程的“建功号”和“纵横号”两台超大级盾构,正在按计划全面推进之中,计划明年年内实现隧道贯通。

整个北横通道工程全长约19.1公里。地下隧道段长约14.7公里,西段隧道长7.8公里,东段隧道长6.9公里,高架段长约3.1公里,地面道路扩容+节点下立交段长约1.3公里。


目前,东向西掘进的“纵横号”盾构,已顺利完成杨树浦港工作井进洞接收,将踏上第二个盾构区段的征程。而西向东掘进的“建功号”盾构,至今已顺利完成1.47公里的地下掘进,将继续向前迈进。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在建的北横通道东段施工现场,这是东向西掘进的地下隧道的起点,位于周家嘴路黄兴路口。上海城投公路第三事业部第二现场指挥部指挥吴华柒告诉记者:“目前‘纵横号’盾构已经由东向西推进了500多米,已经推进到杨树浦港工作井了。”

北横通道示意图

上海北横通道新建工程西起中环北虹路立交,东至周家嘴路内江路交叉口,全长19.1公里,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北部东西向小客车专用通道,是服务虹桥枢纽、北部重点地区、浦东新区高效的中心城区骨干路网的重要组成。沿线涉及长宁、普陀、静安、黄浦、虹口、杨浦共6个行政区、20个街镇、64条道路、11条轨道交通,5次穿越苏州河。

去年6月18日,北横通道西段工程正式通车,有效缓解了延安路高架和内环北段的交通压力,对提升沿线商区活力和方便周边居民出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今天实地探访还了解到,作为中国首条城市核心区超大超长地下快速路,上海北横通道建设至今已取得了不少科技和管理成果,创下了多项佳绩。

国内首条城市核心区超大超长盾构法地下快速路

北横通道,它除了与既有立交采用高架道路实现互通外,主线均为直径15米的盾构法隧道,上下车道叠层布置,最大程度做到了中心城区有限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环境友好。

已通车的北横通道西段主线盾构,曾经连续穿越89栋房屋建筑、5条运营中的轨道交通,4次穿越苏州河,堪称“盾构穿越百科全书”,同时克服了小半径、浅覆土、不良地质等多种风险,结合微扰动施工综合技术研发应用,提供了我国建筑史上超大直径盾构穿越中心城区密集建筑物的典型案例。

国内首例综合市政全生命期BIM应用工程

北横通道工程,围绕特大型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目标,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建设管理,首创“业主主导、BIM专业咨询、各方参与”的管理模式,实现方案比选、虚拟拼装、设计交底、竣工移交的可视化,前沿探索工程建造运维一体化BIM技术,切实提升了北横通道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国内首创城市隧道内部清水免装饰精品示范工程

北横通道践行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理念,隧道内部建筑采用了国内首创的清水混凝土免装饰技术,研发专用的移动式模板体系和清水混凝土配方,整体连续浇筑,机电设备明敷简装,辅以局部亮色点缀,用自然质感替代隧道传统装饰环节,展示了隧道朴实无华、低碳节能的新时尚,引领地下通道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创建了智慧工地精细化管理平台

北横通道依托BIM技术,创建施工现场管理平台,充分挖掘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深度,实现全覆盖视频监控,拥有全自动人脸识别及实名制管理系统、全过程基坑数据自动化监测、全维度环境监测等各类管理系统。 在视频监控中加入了智能AI系统,从人员、环境、风险、场地四个方面,切实有效加强工地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管控力度,进一步降低工程实施风险。

克服多处重大施工风险 

据了解,盾构穿越黄兴路高架与信息光缆时,最小净距分别为3.9米与3米。施工团队精准控制每一环管片的拼装,确保浅覆土始发与穿越期间盾构掘进的安全稳定。始发穿越段地表沉降仅2厘米以内,隧道上浮不到3厘米,精准受控。

同时,项目团队还根据水土压力,调整推进参数,维持压力稳定,确保泥水浆液质量,保障开挖面稳定,匀速快速穿越。地表沉降仅在2厘米以内。

 

视频来源:钟晖
图片来源:钟晖 受访者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