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狂野,时而安静!艺术家袁侃个展,打开一个全新的“袁”宇宙 - 周到

时而狂野,时而安静!艺术家袁侃个展,打开一个全新的“袁”宇宙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22-07-23 11:06

一段“不可复制的旅行”,却打开了艺术家袁侃一个新的创作空间。

“未知及至——袁侃作品展”正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举办,这也是油雕院在恢复开放后的首个展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览名“未知及至——袁侃作品展”以及和展览名相呼应的一行英文“now is coming”,都来自于他六岁儿子的“描绘”。袁侃坦言:“我写不出这么好的字。”


这次展出的作品包括三个部分:纸本、布面绘画及雕塑。展览中的多数作品是首次亮相,也是艺术家袁侃近两年的思考与呈现。

■《冰与火》,纸本、色粉、木炭, 2021年

谈到突然开启绘画创作的原因,袁侃说,其实蛮神奇的,源于2020年初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旅行”。

2020年初国内疫情爆发,他和家人在初一晚上,飞到了法国阿尔卑斯山上进行为期两周的旅行,然而就此被困在欧洲长达半年,在法国期间曾经两次去拜访著名旅法艺术家严培明,近距离感受他的创作过程,受到很大的启发。

那年7月中旬回国后,原定的展览计划必须在年内完成,而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一个纯雕塑的展览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决定用绘画与雕塑作品相结合的方式,想不到由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创作空间。

■《春归》, 布面丙烯,2022

这一次,袁侃率真而勇敢地将自己抛向未知。

当雕塑家袁侃开始画画时,他几乎抛弃了所有的规则,独辟蹊径地启用了“色粉+素描”的形式。不用布面,不用画笔,在色彩上,也是不走寻常路。

■《大圣堂》纸本、色粉、木炭、铅笔,2021年

难道可以这样画?之前没有人这样画过呀。面对惊讶和质疑,袁侃说,“在画画时,我只想遵循自己的内心。”

他选择了“色粉+素描”的形式,手和纸张最原始的触摸感,与做雕塑时很像。

■《沉默世界 》,纸本、色粉、木炭、铅笔,2021年

他画的时候时不时会用手触摸、抹擦,形成一种可视的质感,站在画作前,这种感觉也传递给了观者。袁侃说,自己在画的时候刻意避免“原来的绘画习惯”,取而代之的是“偶然性和童真性”。

他在作品中富有实验性与探索性地营造出一种朦胧的张力。

■《Upside down》,布面丙烯,2022

笔触、肌理之于绘画、雕塑,就如同音符之于音乐,时而狂野,时而安静,两者所达到的平衡,恰好焕发出作品极具“冲击力”与“个性化”的生命力。

■《雷雨》纸本、色粉、铅笔、木炭 2021年

展览主题“未知及至”,意指未知所至,有茫然和困惑之感。

疫情的到来,未知世界发生变异。“关系到一个改变,但不一定意味着一个创造。”

袁侃说,疫情期间,他思考了很多。“作品的内容应该和很多因素有关,但肯定都和我自己有关。我的情绪、我的思考、我的梦境、我的忧虑。”

■展览现场

站在他的作品前,可以感觉到他的思绪流淌。作品中艺术家所表现的此时此刻被“未知”编辑的内心和情绪,将观者带入他个人的宇宙中,并触发对自我的审视。

有人被他的作品深深击中,共同的亲历与感受,甚至让人落泪。

■《Mhysa 2》, 铸铜着色, 2022年

从2014年第一个展览《明天的寓言》到2018年的《生命的寓言》,袁侃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危机意识。

2020年疫情爆发后的个展《玩具国》更是围绕生命和人性展开。《未知及至》是他的第四个大型个展。

■《Mhysa 3》,玻璃钢着色,2022

一直以雕塑创作为主的袁侃,此次的雕塑作品在创作风格上也有很大的改变和突破。

对于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他表示,“我的雕塑作品的确与之前的风格差别很大,之前我以动物系列为主,虽然也是表达自然与神性的主题,但表现方式上不免商业气和装饰感。”

■《Master 1》,玻璃钢着色,2021

“所以我果断放弃之前的风格与主题。现在的作品更加具有当代性,着重于作品背后力量精神的表达。”袁侃说。


■艺术家袁侃在工作室

他一直在思索着,“我们应当仔细地深思一下,仅仅一次偶然的突然变异就给予了未可知的创造意义吗?偶然是因为无知而创造的一词,它同时也提示着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认知。过于重视偶然,靠它去说明那些错综的决定性的画面,等于承认我们认知的无能。当然,未知所至也可以是坦然和嬗变的……”

本次展览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第六届雕塑学术系列展之一。



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