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旧书店是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实体旧书店。在暂别读者半年之后,这家知名旧书店在大学路附近“安家”装修,并于8月6日早上重新开门迎客。那么,新书店开门第一天情况如何?专家学者如何看待复旦旧书店的经营模式?晨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8月6日上午9点30分,复旦旧书店以全新面貌如约而至,开门迎客。一大早,已经有人送来了鲜花花篮和麦穗花篮,放置在书店门口,倒是平添了几份喜气。
上海交大研究生张家宁同学,她这次全程拍摄记录了复旦旧书店的搬迁和开店过程,昨天(8月5日)晚上9点多,她才离开书店。张家宁告诉记者,昨晚已经有几位老读者来书店提前探店了,当时张强和妻子还在忙着理书上架,地上堆满了书,但老读者们热情很高,毫不在意这些细节。
早上九点多,街道防疫办工作人员匆匆赶来,和张强妻子张芹叮嘱了几句话。按照防控要求,读者进店扫场所码,全程佩戴口罩,书店进行限流,最多不超过二十人。
当天,上海气象台连续播报了高温和强对流天气预警,但这并未影响老读者们对这家旧书店的热情。第一位进店的读者方先生买了一本《灵飞经》字帖,方先生退休之前是从事出版行业工作的,住在复旦大学附近,今天特地赶来新书店捧场。
市民李先生一早从闵行赶来,7点多就从家里出发了,顾不上擦汗,他急着翻阅书架上的书。“我想通过这家旧书店,传承一些文化,传承一些被遗忘的东西。”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范同学拿来了一些自己看过的书,其中还有两本小人书,他告诉记者,自己其实是复旦旧书店的老读者了。“我想把一些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但需要出手的书放在这里,可以找到更好的下一位读者。”
今年72岁的上海作家、老报人、新闻学教授倪祖敏冒着高温天赶来书店,他仍然清晰记得自己几十年来从不间断从复旦大学步行到旧书店买书的场景。
我敬佩店主在大学路重新开店的勇气,开旧书店其实是不赚钱的。旧书店的作用就是拾遗补缺,有时候起的作用,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是其他一些书店所根本无法替代的。
零转公司之前曾从旧书店“调剂”了一万两千本书放到枫林科创园区的零转图书角(读者可以每周免费取书一本),邵斌告诉记者:
老板夫妻俩坚持做实体书店的理念让人点赞,第一天老书友们络绎不绝,就像一位大叔说的,希望这次复旦旧书店能继续再开二十年。
老读者祝福复旦旧书店,希望它开的时间越来越长。未来,复旦旧书店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仍然很多,疫情防控之下不确定的客流情况,附近的两所高校还未开学,师生们还不能返校;搬迁到大学路之后一下子增加的租金成本能否消化。正如一位文化人所言,只有真正爱书的人才会去做这一行。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文学评论家周立民、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张伟、老报人倪祖敏、复旦大学教授谈峥、文艺评论人修晓林、海派研究者孙莺六位学者专家,同时这些嘉宾也是爱书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共同对话复旦旧书店店主张强。
嘉宾介绍:
周立民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文学评论家
张伟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逾三十年,长期耕耘于图像文献和城市文化史等领域
倪祖敏 上海作家、老报人、新闻学教授
谈峥 复旦大学教授、作家、翻译家
修晓林 高级编审、作家、文艺评论人
孙莺 海派研究者、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出版有《名家书单》《旧时书肆》等
Q 张伟:就我来说,想看看镇店之宝,作为一个旧书业主,你会如何处理这些宝?
A 张强:如果说镇店之宝的话,目前展示柜中有解放日报1949年9月份的合订本,大家都知道,这年的10月1日举行了开国大典。接下来,今年国庆节我可能会做一个与红色主题相关的收藏展示;因为这些类型的收藏品我有很多,现在就怕来不及整理。
Q 谈峥:你为什么会做旧书业?
A 张强:这个说来话长。因为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书,当然家庭熏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然后我到上海来一开始是想找工作的,但自己也没什么文凭,没找到什么稳定的工作,一开始是摆地摊,那个时候纯粹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没什么其他想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觉自己对文化事业确实还能做一点点贡献,就开始做旧书。夸赞自己一下(笑道),开书店其实算是伟大的事业,我把爱好跟职业结合之后,做旧书店对我来说是非常舒服的一件事情。所以说,如果单纯想发财的话,完全可以去做其他事情。
Q 倪祖敏:我把我自己的一些藏书送给你们,你们会收吗?我有一些名人的信件、书法,可以在你们书店设专柜,你们愿意吗?
A 张强:任何学者的书我都是乐意收的,因为复旦旧书店主要就是为广大的学者提供服务,这些经过学者精挑细选的书,到了书店这里选一遍之后,再卖给读者,这中间省了好多时间和精力。
如果说有名人信件和书法,那对书店来说是最好的东西,特别是信札跟名人日记,这些是非常好的史料。至于设专柜卖,可能个人没有那么大的量,这个要有一定的量才行。所以书店现在设置了展示区域,一共有将近三十个平方,展示柜会有一些珍藏版的东西。
Q 孙莺:书店还能撑多久?现在来买书的都是什么群体?读书之人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的能否达成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A 张强:其实说实话,我个人还是蛮有信心的,就对我个人而言,只说复旦旧书店的话,我觉得应该说,在自己这一辈子当中,我可能就只干这一件事情。
我们书店的人群其实是很杂的,从小朋友一直到80岁的老翁。以前是年纪大的读者多,而现在是年轻人越来越多,可能和这几年舆论的引导还是有作用的。以前确实是读者越来越少,现在随着媒体的不断推动,我觉得读者在不断增加。
说起实体店跟网店的关系,我一直会将两者做一个比喻,以前我是靠网店赚钱贴补实体书店,因为很多时候实体书店是亏本的,开网店说实话就是为了赚钱,没其他目的。因为我也没有时间去跟别人去交流,那么实体书店其实大家是可以坐下来做朋友的,我觉得网店确实也是一个新的模式,但网店目前只是为了赚钱,和实体店有很大的区别。
Q 修晓林:旧书店以盈利为目的,实际上起到价廉物美、知识共享的好作用,旧书店经营者如何做好收购旧书、出售旧书的服务工作?如何经营好维护好自己的品牌?人心浮躁,成年读书人还未有蔚然成风,经营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A 张强:如果一家旧书店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话,我觉得它是不会开得长久的。也许有人会说,你开店不是为了赚钱吗?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我还真不是。尤其是这几年,我心里面的这种感觉别人可能是不理解的。比如说,我现在把所有的积蓄(包括可能还要借钱)砸在书店的话,一般人可能不会这样做。加上疫情影响,其实旧书店的前途是非常渺茫的,而且我可以敢肯定说,前两年我肯定会亏本的,百分百的亏本,但我就是一个目的,只要在亏得起的情况下我就会去干!所以说,纯粹以盈利为目的,旧书店你肯定干不下去的,而且是肯定要倒闭的,百分百不用考虑的。
这个困难其实真的是太多了,大家都会说到房租,房租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就像我们这里,(房东)确实给我们优惠了,但即使优惠了,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也是挺困难的,所以前几年肯定是亏本的。尤其是像我们在去年搬家找地方时,那真的是头太大了,繁华的地方我们租不起;很便宜的地方,去了也没有意义,因为书店周边的环境跟它一定要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Q 周立民:大概这回书店能做得下去了吧?
A 张强:我真也不敢说,不敢说,但至少我可以这么说,我(和房东)先签约的是五年,这五年时间我肯定是会做下去的。当然我希望是再来个二十年,说实话,只要房租不会给我像过去那种翻跟头的话,我应该还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