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随笔)默认佩洛西窜台、搜查特朗普私宅、签署降通胀法案,拜登的三管齐下是不是中期选举的三保险? - 周到

(国际随笔)默认佩洛西窜台、搜查特朗普私宅、签署降通胀法案,拜登的三管齐下是不是中期选举的三保险?


作者:顾文俊
编辑:顾文俊
时间:2022-08-17 23:25:48

“说好的‘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为啥FBI可以闯进前总统的私宅?”当特朗普嘟囔着司法机构对他的“政治迫害”的时候,拜登和民主党政府正开足马力,为愈加临近的中期选举猛刷存在感。查抄私藏在特朗普海湖庄园的机密档案只是其一连串动作之一,与之带有相似目的的还有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近期的窜台闹剧。继这两项行动过后,8月16日,组合拳中相对正经的一拳也打出来了,拜登签署了总价值为7500亿美元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

对拜登政府和民主党而言,眼下重中之重就是在中期选举中确保多数优势。在美国人的政治生活中,中期选举就是夹在两次总统选举之间的国会选举,民主和共和两党卯足了劲要争夺对国会的控制权。如果总统所在的政党在国会占据多数席位,意味着白宫在接下来的任期将顺利地推动各项政策,反之就沦为寸步难行的跛脚鸭,甚至假如不能控制众议院,总统本人还有可能被抓住小辫子遭遇弹劾,因为众议院掌握着弹劾政府官员的权力。中期选举中需要改选的议员席位高达470个,包括众议院的435个和参议院的33个或34个,需要选出的州长也多达36个,可以说是一轮大换血。而选民决定把票投给谁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就是现任总统及其政府近两年来的工作业绩,相当于每届总统面临的期中考试。

为了搏取期中考试的好成绩,拜登团队使出了浑身解数。在他的工具箱里,正儿八经的政策提案是少不了的,比如勉强通过的(没有任何共和党人投票支持的)《通胀削减法案》。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两大工具就是突袭内部竞争对手和外部假想敌,内部最大竞争对手无疑就是特朗普,而外部假想敌最够得上资格的就是中国。于是,施政、党争、对华,就是他想争取民意的三条路径。然而,这由内而外的三管齐下能不能成为他在中期选举中获胜的三保险呢?目前看来,并没有胜算。

 

首先来看外围的阴损伎俩——窜访台湾。拜登身为总统,真的不能劝阻佩洛西窜台吗?事实上,他只是引用了军方的看法,转述军方认为此举不明智,但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就算三权分立只意味着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的掌权者可以自行其是,拜登也可以公开表达不赞同佩洛西的立场,更何况三权分立的意涵从来就不是自行其是,而是各自行使但相互制衡,也就是说,对于严重错误的举动,白宫理应站出来制止议长,拜登却没有这样做,只能说明两个问题,要么拜登默认佩洛西这么做,要么像中国学者郑永年所言,美国的三权分立已陷入失效和瘫痪,美国的政治智慧正走向衰落。

佩洛西窜访台湾真的能为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加分吗?诚然,渲染中国威胁,鼓动民族主义情绪,似乎可以满足部分美国人的胃口,民主和共和两党的政客为此争先恐后地意图搅动台海风云,但是,佩洛西窜台的实际效果除了中国光明正大地对美祭出反制措施、顺理成章地推进绕岛常态巡逻之外,就是美国政治留给世人的整体失智的印象。

其次来看打击政敌。搜查特朗普的私宅显然是包括国会山暴乱调查、特朗普逃税调查在内的一系列调查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在此时发动突袭?因为两党有着选举前90天内不宜执行政治敏感措施的传统共识,而中期选举的日期已经逼近90天的大限,FBI因此抓住了最后的时机。如同佩洛西窜台,对于不太光彩的举动,白宫同样声称“不干涉”。拜登政府的高级官员甚至表示拜登并不知情。不管拜登总统对FBI采取此次行动的具体时间是否了如指掌,外界可以确信的一点是,他对FBI将要或者必须采取相关行动的方向不可能没有下过指示。美国两党之间的政治攻讦和相互调查早已司空见惯,情报界人士就曾匿名检举特朗普2019年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时要求对方调查拜登父子。而此次查抄事件发生后,特朗普的私人律师也高调喊话:假如特朗普2024年再次当选总统,他做的第一件事将是搜查拜登的住处。

公权私用,只为服务于党争,这是美国政客们心知肚明的事情,美国民众也不以为怪了,“逮捕特朗普”与同情特朗普的两派声音正在加深美国社会的分裂。即便查抄行动查获证明特朗普里通外合的重磅证据,特朗普的支持者们会信吗?民主党的确把扳倒特朗普作为其在中期选举中一招续命的兴奋剂,但适得其反的却是,根据《纽约时报》的民调,几周前本来准备放弃特朗普的一半共和党选民,因为这起事件又突然团结到一起重新支持特朗普。特朗普非但没倒下,反而又站起来了,而且重新成为社交平台的流量中心。试问民主党还会因此在中期选举中占到便宜吗? 

最后来看施政。总统当得好不好,政府称不称职,首要的不是看在国际上惹了多少麻烦或者沾了多少荣耀,也不是看在野党的挑战实力,而是国内的治理水平。拜登执政570天,支持率跌至40.3%,在过往10几位总统中倒数第三,不仅低于同时期的奥巴马,也低于特朗普。支持率骤降的转折点可能是在美军仓促撤离阿富汗之际,但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仍在于经济领域的乏善可陈和政治议程的推进缓慢,其中得到公认的最为民众不满以及最影响中期选举选情的就是应对通货膨胀不力。根据《通胀削减法案》生效前的最新民调,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拜登政府的政策损害了美国的经济,80%的美国人认为政府在抗击通胀方面做得不够。如果说,美国社会的分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选民在两党之间站队,那么,80%这个数字可以说明,至少在通胀这方面,民众的不满不是因为理念的不同,而是实实在在地感觉到生活的压力和对政府的失望。 

那么,《法案》的签署能不能扭转这种评价?截至目前,积极的预期来自拜登本人及民主党政客,除此之外,当然还有拜登团队苦心找来的120多位经济学家的背书,但是更为流行的却是不太乐观的看法。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的沃顿商学院根据其预算模型指出,在接下来的10年里,这个所谓的削减通胀的法案对通胀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连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都承认,该法案不会真正意义上降低通胀。因为《法案》的资金筹集来源主要是对企业加税,因此,共和党的议员们和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总裁都认为,这个法案只会削弱美国制造商的竞争力,而企业成本的增加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诸多分析都认为,该法案不能完全解决通胀,不是对症下药,而是一副毒药,因为造成通胀严重的真正的病根在于新冠疫情带来的供应链中断和俄乌冲突引起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误。鉴于《法案》没有从根子上调整政策,它被认为是民主党在中期选举前张罗起来的宣传口号。

事实上,调查特朗普、干涉中国内政,又何尝不是一场场政治作秀?《法案》的推出犹如给美国民众画了一张大饼,十年后才能见真章,中期选举前更不可能显著削减通胀;而调查与扳倒特朗普也是一个漫长的查证和诉讼的过程,永远试图留下一个负面的悬念,却迟迟不能一锤定音;至于在台湾问题上“切香肠”更是有名无实的花拳绣腿,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近也在公开场合呼吁,美国真正的问题是无法控制的政治两极化,无法解决自身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要保持对世界的开放,包括在必要领域与中国的合作,而不是对抗。回到眼下民主党对共和党在国会的微弱优势 ,共和党只需在中期选举中多争取1个参议院席位和8个众议院席位就能反超民主党。而相比奥巴马和特朗普时期各自政党在中期选举中丢失的席位数量,拜登的民主党如能避免被共和党赶超,真可谓奇迹。因为在执政的相同阶段,奥巴马的支持率(45.6%)和特朗普的支持率(41.8%)都要高于如今的拜登(40.3%),但是,他们的政党当时还是各自丢失了63个众议院席位和41个众议院席位,难不成拜登通过上述的三管齐下真的可以挽回民意?!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