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持续到今天刚好半年整,今天也恰逢乌克兰独立日。在这两个日子来临之际,最令外界胆战心惊的莫过于俄乌双方对核电站的争夺有可能导致核事故的风险。昨天,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声称,俄方已向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递交了有关乌克兰武装力量炮击(目前由俄方控制的)乌克兰扎波罗热核电站的照片材料。他强调,过去两周内,乌方的炮击让核电站周边局势迅速恶化。当天,乌克兰常驻联合国代表再次强调乌克兰对该核电站拥有主权,并希望国际原子能机构能够向核电站派驻长期核查人员。核设施的安全和安保问题没有试错余地,俄乌核电站之争会否酿成当年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电站似的灾难?国际社会的努力能否避免悲剧的重演?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崔洪建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马斌
顾问:到底是谁在攻击扎波罗热核电站,这成了一出罗生门,俄乌双方相互指责,但又都抓住不放。到底是谁在动攻击核电站的念头?核电站有没有可能发生核泄露、核辐射,谁会铤而走险最终会去制造这个事故?
马斌:按照目前双方发出的信息,好像双方都有嫌疑,很难锁定谁的嫌疑更大。国际社会一方面是呼吁双方都保持克制,另一方面也在力推要把核设施非军事化这么一个目标,因为战场范围中的相关核设施如果出现状况,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得承担这个风险。
崔洪建:双方都有一定的动机,尽管动机有强有弱。从乌克兰方面来说,如果让扎波罗热核电站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把核安全的风险提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会引发西方以及国际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极大关注,进而去施压俄方。因为扎波罗热核电站本来是一个民用的基础设施,关系到乌克兰的供电,一旦发生事故,会影响到欧洲大部分地区甚至欧洲以外的地区,把这个问题放大对乌克兰在外交上有利。
对俄罗斯来说,把核电站安全风险的问题提出来,则是有利于进一步来阻止西方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援。一定程度上就像乌方所描述的,不排除俄方把扎波罗热核电站作为人质的可能,或者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捏在手里。因为俄方之前说了,不会主动使用核武器,更不会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核武器。但是我们知道,扎波罗热核电站一定程度上就是一枚现成的核武器,而且现在就被捏在俄罗斯手里。
顾问:现在不光是美英法德,也包括俄罗斯,都在呼吁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介入,希望国际组织的介入可以避免核泄漏的发生,问题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到来,能否守护这座核电站的安全,避免事态走向失控?
马斌:应该不光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可能还会有联合国其它组织或者俄乌双方的协调,包括交战双方的工作组专家都介入进去,是多方共同努力的一个前景。单靠国际原子能机构,可能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问题,但要保证核安全,更多的还是靠交战双方。国际原子能机构或者其它国际组织主要还是起到一个审查和协调的作用。
崔洪建:现在看上去事态有一些缓和的迹象,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以后,似乎确认了俄方也愿意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进驻并展开调查,障碍正在一个一个减少。乌方之前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核电站和周边地区的非军事化。我们知道,如果是在非军事化的名义下,俄方就得从核电站撤出。这种情况很难被俄方所接受,因为现在扎波罗热核电站是在俄军的控制下。最近联合国的提法是避免让扎波罗热核电站成为军事目标,这个提法和乌方提出的非军事化之间是有一些区别的。俄方的回应是:其实我没有军事占领,也没有把它当成军事设施,我只是派一些类似民兵的人员在那儿执勤。应该说,在大的方向上,双方很难去逾越或违背,因为核泄露的风险事关人道主义的压力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但是在一些小细节上,双方还没有达成共识。
至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去之后,除了实地调查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在冲突的背景下,要确保核电站的长期安全,而且要保持其正常运转,靠一次实地调查是不够的。接下来要看国际原子能机构或者其它国际组织能不能以某种方式确保扎波罗热核电站只是作为民用的基础设施,避免其成为军事打击目标,也避免成为核威慑与核讹诈的工具。
顾问: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今年年初五大常任理事国也就是五大有核国联合发布的避免发生核战争的声明,当时这个声明来得很突然,五大国也是忧心忡忡,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是不是核武器曾经在那一刻跃跃欲试过?
崔洪建:一月份五大国发出联合声明的一个主要背景是拜登上台以后俄罗斯方面提出安全上的诉求。尽管美俄进行过战略稳定问题的谈判,但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而且在特朗普时期,美国先后退出了一些国际军控的条约,导致防核扩散体系陷入一个比较危险的境地。而去年年底,俄方向北约和美国提出的安全诉求遭到了美国和北约一定程度的拒绝。在这个背景下,当时五大国发布了这个声明,意即在原有的军控和防核扩散体系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在美俄之间短期内不能够建立所谓的战略稳定和互信的基础上,各大国要重申对于避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核危机与核风险时隐时现。俄方几次提出过核武器的问题,在冲突刚开始阶段,还曾经下令其战略威慑力量进入警戒状态,一下提高了国际社会对核武器的关注,西方一些舆论也趁机跟进,炒作俄罗斯有可能会在战场上使用战术核武器的说法。但是后来,俄方实际上一再地澄清,声言不会在乌克兰战场使用核武器。到现在为止,从各方的理智的决策来看,核武器仍是作为一个最终的威慑手段而存在。
从人类社会的良知和各国领导人的理性来看,很难想象核战争会成为一个现实。当今各国相互依存仍然紧密,而且又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目共睹。尽管世界处在核战争风险的阴影之下,但是我想,会有更强大的力量阻止核战争成为人类社会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