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里蕴含8种颜色,上海本土这项绝技办大展了 - 周到

一针里蕴含8种颜色,上海本土这项绝技办大展了


2022-09-27 14:47

2022年9月27日至12月4日,“铺光绣彩——上海绒绣艺术大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由上海市文旅局指导,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浦东新区绒绣协会主办。


展览现场




很多人并不清楚绒绣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上海绒绣已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绒绣是在西方毛线绣花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毛线绣花最早由传教士引入上海,在此基础上,匠人们结合了中国传统刺绣技法,发展而成一种以针为笔、以线作画、以全面网眼布为画板的上海绒绣。



 

王丽萍、唐明敏《上海外滩夜景》


朱金莲《母与子·熊猫》


许凤英《六骏图》


近百年来,上海绒绣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题材和表现力不断丰富,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准,形成了独特的海派艺术风格。近50年来,上海绒绣不断诞生出中国工艺美术的经典作品,或作为国礼赠送友邦,或陈列于国家议事的厅堂之上,或为国内外藏家所典藏。



曹慧莉《睡莲》


盛娇娇《走廊》


曹慧莉《墨荷图》


上海绒绣因其高超的工艺水平,融贯中西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上海城市气质的独特表达,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次展览上,除了图片和装置外,展出了53件上海绒绣精品和100余件绒绣文创产品。


李桂香《最美的谢礼》


李桂香《落日余晖》



我们看到,上海绒绣的题材广泛,它可以表现人物、动物、风景、历代名画,还可以表现当代建筑、劳动生活场景甚至新闻事件。比如《最美的谢礼》表现了汶川大地震时,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小男孩躺在担架上向战士们敬礼的感人场面;《落日余晖》取材于2020年新冠疫情阻击战中那张“最美的图片”。


王丽萍(中)等绒绣艺人在展览现场创作


上海绒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丽萍告诉我们,绒绣所用的材料就是普通毛线,但是要变成一件绒绣作品,就要经过染色、撕线、配线、劈线、拼线等复杂的程序,整个工艺流程大约要经过25道工序,因此,一件作品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自己动手体验一下上海绒绣的编织过程。

展览上,有一幅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的作品《梅兰芳》,它出自上海绒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唐明敏之手。


唐明敏老师在讲解其金奖作品《梅兰芳》


唐明敏老师说,别看这是一幅黑白肖像,我们只看到黑白灰三色,其实,仅一个灰色里面就分好多种颜色,偏黄的灰、偏蓝的灰等等,我们都要自己用手工进行染色,毛线的颜色多达1000多种。我们还要根据自己对肖像照片的理解,进行再创作,为了更好地表现肖像面部的明暗关系,往往要在一针里面用上好几种颜色,最多的一针用了8种颜色,而整幅《梅兰芳》肖像,唐丽敏绣了86000多针。


唐明敏《贝多芬》


许凤英《伦勃朗自画像》


李蔷《宾铎·阿尔脱维提》



国家级传承人、恒源祥绒绣工作室首席绒绣工艺师李蔷老师说,我们上海绒绣到国外展出时,往往会让外国友人们惊叹,赞叹为“东方油画”。绒绣有着丰富的色彩表现力,立体感强,而且材质吸光吸音,不反光,不易损坏,所以很受欢迎,尤其人民大会堂,十几个厅都用了上海绒绣作品。

李蔷老师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学习上海绒绣,至今已有40年,深知其中甘苦的她说,从事这门艺术,人首先得坐得住,要耐得住清贫,发展上海绒绣,一定要有年轻一代来传承下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上海绒绣的发展繁荣,通过专业学校招收学生,1970年代初,绒绣厂办了工业中学,招收了57名学员,当今两位国家级传承人都出自这个班。


上海绒绣的工艺流程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脚步,做一幅作品要花费很长时间的上海绒绣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承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市场。”上海绒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上海黎辉绒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包炎辉表示,除了承接大型绒绣壁画之外,他们还拓展了民用的绒绣文创产品,比如鞋子、钱包、笔记本、胸针、背包之类。虽然价格并不便宜,但他们发现,自从他们去社区、学校教大家学习绒绣之后,再上门购买产品时就没人觉得贵了,因为一针一线自己绣过后,就知道美丽背后的艰辛和价值了。


上海绒绣的文创产品


在传承方面,目前李蔷老师带着两名学生,是恒源祥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招来的。李蔷老师说,绒绣上手就需学三年,我暂时还不能离开,两位学生还没有完全接班,我帮他们做一点是一点,不能让绒绣这门技艺断掉。

唐明敏老师表示,自己目前还没有找到学生,学绒绣不仅要恪守清贫,还要耐得住寂寞,如果有人愿意来学,我愿意无偿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她(他)。


夏芳村《世博记忆》


2021年8月,上海浦东新区绒绣协会成立,所有人都希望协会的成立能开启绒绣艺术发展繁荣的崭新局面,为绒绣的发展和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的文化动能和创意活力。

令人欣喜的是,浦东洋泾浜街道的上海黎辉绒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高桥镇的高桥绒绣馆、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工艺美术研究所、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一直执着于上海绒绣的保护与传承事业,陆续创作出一批新的高质量绒绣作品,并积极探索上海绒绣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此次展览也将让更多普通人了解上海本土的这项非遗文化。




作者:詹皓
编辑:詹皓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