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上海话哪能讲?语言学家亲自配音朗读,让侬告别“塑料上海话” - 周到

正宗上海话哪能讲?语言学家亲自配音朗读,让侬告别“塑料上海话”


2022-10-29 17:36

许多青年朋友想说一口娴熟的上海话,许多在沪工作学习的新上海人想较快学会说上海话,他们都想寻找说正宗上海话的途径。近日,由著名语言学家、吴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撰写的《原来上海话这样说——沪语佳句佳语配音学》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晨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原来上海话这样说》(上海大学出版社 2022年10月出版)

一直以来,上海话的词语和句式常常被一些名家如鲁迅、茅盾、叶圣陶等自然地用进海派小说和散文中。如20世纪30年代,茅盾短短的一篇散文《上海大年夜》里就用了24个上海话词语。这些沪语词汇和句式给叙事和对话带来浓郁的海派风情和人情趣味。

在《原来上海话这样说》一书中,关于海派文化词句的章节中,对于“花”这个字是这样展开的:

“花露水”,本是一种日用化学制品,有祛痱止痒、去除异味的功用。现在上海人常用“花露水”比喻一种吸引人尤其是吸引女性的“花头”。比如说:“小方真有~,女朋友拨伊花得团团转!”关键还是开头的一个“花”字。……上海1929年群众评选市花,最终以“棉花”夺魁。棉花开的时候会变色的,结果后成为棉铃,又二度绽开棉花,朵朵棉花一片雪白耀眼。上海人很实惠,常熟田有稻文明,松江田长期以来突出棉文明,上海人一贯就干脆称“棉花”为“花”,“花好稻好(丰收)就样样好”(生活各方面)了,“花”还在“花好稻好样样好”这条上海话熟语中列在稻前。

另外,在“开口说上海话各种语段”一讲的小说片段板块,选用了国内首部有声沪语长篇小说《弄堂》(点击见报道)的精彩段落。该小说全文用上海方言创作,内容来源于极具烟火气息的上海弄堂生活,时间跨度大,细节描写入微,是生动情境下学习上海话的极佳素材。

小说片段选用了沪语长篇小说《弄堂》的精彩段落

不管是新上海人还是老上海人,都能通过该书提升沪语水平、加深对于海派文化的认知。对于不太会讲上海话的读者来说,可以通过语音语法的学习和跟读,学到一口比较标准的上海话,甚至可以通过学习此书中的上海话特色词句来深入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风貌;对于基本会讲上海话的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补充大量生动有用的沪语精髓,讲得一口颇有海派内涵的上海话。

书中各讲内容既相互关联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浅有深,学说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上海话的掌握程度自由选择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出现的例句、词条、精彩段落等均由钱乃荣教授亲自配音朗读,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随时随地获取正确发音示范,跟读学习。

钱乃荣教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吴语研究专家,长期从事语言学尤其吴语(沪语)与海派文化研究,出版了50余部相关著作,特别是沪语方面的理论与实用图书,不少不少图书雅俗共赏,很受广大读者(新老上海人)欢迎,比如为新上海人度身定制的《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被誉为首部小学生沪语教材的《小学生学说上海话》,更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上海话大辞典》《上海话小词典》等。

本期的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如何学好上海话、讲好上海话、编著新书目的等话题与钱乃荣教授进行了交流。

讲真正上海话,告别“塑料上海话”

新闻晨报·周到:为什么在当下要来编写这样一本书?

钱乃荣许多青年朋友想努力说好一口娴熟的更有味道的上海话,许多新上海人想较快学会说上海话,寻找并步入说正宗一些的上海话的途径。

要学会上海话,更要学好上海话,说上一口自然流畅的吴侬软语,而不是生硬的很少上海话词语的上海话。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在学准确的上海话语音方面做出努力,更要在积累丰富的上海话词汇、在使用上海话中有特色的优美语词和习惯用语上下功夫,还必须从使用上海话的常用语法句式,尤其是运用与普通话语不同的排列语序来说话,使说的是娴熟的真正的上海话,而不是一种退化了的“塑料上海话”。


上海话小调查 (主要采访场景于2020年8月拍摄)

其实,像现在这样方言处于危机的情况下,把上海话说起来是最重要的,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人重视会说一口上海话这件事,是我们主要的努力方向。

为什么我们要来编写这本书?因为上海话的句子、词语都是发散性的,其组合也是无穷的,你如去拿一本上海话词典来学,是不可能学好的;你拿本“学说上海话”教材来学,句子太初级了。因此我们要编写这本书,把一些上海话的精华尤其是有海派特色的语言集中在这本书中,让你常常翻翻,使你说的上海话更有个性更有特色,也更精彩!本书就是基于这个思路而编写。

《原来上海话这样说》目录页

新闻晨报·周到:如何看待上海话讲得标准与否这个问题?

钱乃荣如果你在这时一定要对说得结结巴巴的人去强调,让他非要说一口标准音,无疑恰恰会阻挠上海话的习得和普及。孰先孰后要清楚,首先要敢于说,说得好坏在其次,不要说错了就嘲笑。语言本质上是一个交际工具,只要说得人家意思听懂,最低标准就达到了,就行了;改进、说得通顺流畅是第二步;说得优美动听、字正腔圆,是人人应努力的目标。

要是你上海话学说得都符合现今的标准,并有意识地增多一些上海话中有特色的和随意、灵动、精彩的海派词语、成语、惯用语,你的上海话口语表达就会很有特色和水平了。

该书的读者主要有两类

新闻晨报·周到:《原来上海话这样说》主要给谁看的

钱乃荣撰写这本书主要是基于2020年出版的《原来上海话这样写——沪语难词的正音正字》。该书出版后,上海大学出版社黄晓彦就约请我构思撰写《原来上海话这样说》,本计划2021年出版,由于疫情原因,以及我去年要修订完成另外一部大书稿,一直拖到现在。

《原来上海话这样写》(上海大学出版社 2020年8月出版)

《原来上海话这样说》(上海大学出版社 2022年10月出版)

《原来上海话这样说》可以说是《原来上海话这样写》的姐妹篇,该书的读者主要有两类:一部分读者不太会讲上海话,他们希望通过看和跟着语音读,来学会讲一口比较标准的上海话,甚至可以通过学此书中的上海话词语和句子以深入一步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风貌,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今;另一部分读者是基本会讲上海话的,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能将自己的上海话讲得更丰富精彩,补充大量生动有用的词语,讲上一口很随意的很有海派内涵的上海话。

这本书汇总了大量体现这座城市活力、生活内容的词语和句子,供大家欣赏和选读。各讲内容都有相对独立性,有浅有深,学说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上海话原来的熟悉程度自由选择内容,跟着语音学习上海话。

新闻晨报·周到:据策划该书上海大学出版社黄晓彦透露这本书您不仅在写作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尤其在内容的撰写上动了不少脑筋,那么内容上的主要亮点有哪些?

钱乃荣这本书不可能对大量使用的常用上海话词语都一一加上注释,或者译成普通话,否则会增加大量的篇幅。所以,对上海话的常用词语不太了解的读者,请同时参考阅读2020年8月出版的《原来上海话这样写》和2018年12月出版的《上海话小词典》第2版这两本书(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句子是有充分发散性的,不归类排列就不能学习。最好的分门别类和分出层次的归类阅读的方法,是按照各类语法特点顺序来组合排列,也最有利于有规律地寻找选读,并进行比较分析。读者可以依次或挑选自己需要的那些类内容,通过二维码上的录音分别来学讲。

《原来上海话这样说》P82页(部分)

这本书为了帮助读者讲好上海话,分类列举了大量的上海话句子和有上海文化特色的习惯用语用词,并对有些较有特色的难词难句做了解释。其实,表面上看起来较难看懂的方言句子,实际上只有一些出现场合较多的方言词使人难懂,在认识了那些常见的词语以后,再看上海话的句子就不太难了,而主要对付的就是那些句子语音上怎样讲了。要讲顺上海话,一定要开起口来与会说上海话的朋友多讲多交流。 

全身心投入朗读,录制600分钟

新闻晨报·周到:目前市场上不少语言类通俗读物,主要侧重理论,或者说理论与实践结合,比如举例说明,让读者更容易了解乃至掌握其“理论体系”,但我个人接触读者下来发现,更多的读者希望语言类的图书要接地气,方便跟学。这方面您是如何考虑的?或者说该书的编撰上有没有部分突破?

钱乃荣我现在更重视的是上海话在上海籍青少年和新上海人中的传承,上海话一定要大家讲起来、写得对,所以我特别注重写这类书。

从习惯用语中看市俗民风来自:钱乃荣朗读00:0000:58
钱乃荣朗读的片段(文字见下图)

在书稿交稿,以及编辑认真负责的审稿加工后,我根据付印样,对全书内容中凡是需要朗读的,窝在家里几个月,几乎没做其他任何工作,全身心投入朗读,并反复核对;凡是有错误的地方,我都重新朗读录音,并剪辑合成(大约600分钟)。就这个工作量,是我从未经历过的,但我不叫苦不叫累,我想在我有生之年,我总要尽力为沪语传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各位市民朋友,侬能讲一口娴熟的上海话吗?对于上海话的传承与保护,侬个人哪能看?欢迎留下侬个评论和意见。

作者:严山山
编辑:严山山
来源:周到
视频来源:由被采访者提供
图片来源:由被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