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树立文化自信?如何推动文化自强?
11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新一波全球化与文化自信”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教授提出“全球人文”概念,鼓励学者着眼于全世界,以全人类视野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热点话题,与国际同行进行直接对话,在国际权威期刊和出版社发表论文和著作,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阐述中国的理论观点,讲述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和人文学术。
本次高峰论坛囊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涵盖历史、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以及党建研究等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全方位、多侧面为推进文化自信建言献策,提供思想智慧。
王宁教授指出,在新一波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无论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沈湘平在“文化自信与历史耐心”主题发言中指出,对于今日中国来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谈不上真正的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战略,而且成为全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曾军指出,在探索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中的现象时,学者一定要站在“当代中国”的立场,强化立足中国实践的的主体研究,为破解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中国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科技自信助推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为科技自强自立提供源泉。专家学者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共性问题,介绍了中国固废处理由过去追逐西方技术逐渐走向引领世界舞台的科技自强自立之路。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创新自信,才能更好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文化自信同时支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顾庆良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中国的“文化自信”一定能为重构全球化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