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物华巧剪——2022剪纸艺术成果展”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多功能厅展出。那么,这次展览为上海的观众带来哪些优秀的剪纸作品?海派剪纸有何特点?剪纸作为民间艺术,我们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记者就此前往参观并采访相关艺术人士。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位于幽静的汾阳路上,进入博物馆需要预约并购票(门票8元),主楼建于1905年,是一栋历史保护建筑,为法国后期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而剪纸展设在主楼旁边的一个多功能厅内。
此次展览由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支持,上海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工艺美术研究所承办,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上海市工业设计协会、《上海工艺美术》杂志协办。
“物华巧剪——2022剪纸艺术成果展”共展出国内多省市参评入选的共43位剪纸艺术家的近70幅剪纸作品,其中包含在“2022年第三届国际剪纸大赛”中获奖和入选的7件作品。各地的剪纸皆各有所长,南方的剪纸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北方的剪纸粗犷豪放、质朴夸张;少数民族地区则风格独特,都以不同的剪纸形式表达着各自地域的文化。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非遗项目“上海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孙继海的作品。孙继海曾拜著名画家、剪纸大师林曦明为师,专攻现代剪纸,学习传统剪纸技艺,遵循林曦明倡导的“民族精神、现代意识”要求,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摸索着创作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剪纸。除了活跃于“上海剪纸”的教学工作之外,孙继海还积极创作新剪纸,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创作百余幅作品。
据一位参展的艺术家介绍,在疫情期间举办的这次剪纸展览非常难得,因为参展作品是今年2月底征稿,原定是4月举行展览,最终延至11月18日开展。
本周开始《物华巧剪——2022剪纸艺术成果展》正式开启“网络人气奖”评选,投票截止时间为12月15日。主办方表示:“我们将通过这次投票评选出3名票数最高的“网络人气奖”,欢迎大家给自己心仪的剪纸作品投上一票。”
谈到这次剪纸艺术成果展,作为主办方之一,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李守白告诉记者:
这个展览可以说是一次小型“浓缩版”的全国剪纸展,也是在参加国际剪纸展(编者按:指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剪纸大赛)之后一些优秀作品在国内的展出,我们协会也推荐选送了一些作品。
剪纸,作为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艺术样式,已经流传至今多年。而上海的剪纸有自己的特色,以往大家能见到的主要是上海本土的海派剪纸,这次利用展览把全国的一些作者(的作品)汇聚在一起,我觉得这也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因为从剪纸作品里可以看到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让大家看到通过一些不同工艺、不同手法来解读剪纸的技巧、纹样构成。我也希望剪纸不是单纯的从文字和图案上面来表述,我们要发展,那么如何发展,通过这样的展览,大家可以形成一种共鸣。
中国民间剪纸自唐代起源,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剪纸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新的现代剪纸艺术流派,全国各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海派剪纸正是其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作为上海市第一批非遗项目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认为,海派剪纸最大的特点就是吸收了全国各地优秀的剪纸元素。
我打这样一个比方,如果说,全国各地的优秀剪纸是一瓶牛奶,那么海派剪纸就是一块奶酪,它从牛奶里面提炼而成,是“为我所用,提升附加值”的这么一个过程。
另外,我觉得二十大以后大家都在提倡传统工艺的高质量发展。通过这样的展览也想告诉大家,我们并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博物馆或美术馆平面进行展览展示,我们要跟当下的生活相结合。尤其是在上海,如何把民间工艺、民间手艺这些样式通过再设计,融入我们的时代,融入我们的生活。民间艺术本身就来自于民间,过去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有所忽略,但这个东西是不能丢失的,因为民间艺术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是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包括剪纸在内的民间艺术,李守白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传承和发扬剪纸的过程中,作为都市的新民间文化,这个平台我们一定要把它利用好,在这个平台里面把民间艺术呈现给大家,跟我们落地生活有关联的作品,或者是装置,来为我们的这座城市服务。举例来说,我们把传统的剪纸从墙上的平面一张纸移到室外,与旧里旧区改造、城市微更新这样的项目开始结合,进而发展到在一个城市空间当中,我觉得这就成为民族特色跟民族语言发声的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