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盘点:文物发掘现场,学理科的人远多于学考古的 - 周到

2022年度盘点:文物发掘现场,学理科的人远多于学考古的


2022-12-12 17:11

“我发现在考古发掘工地里,学理科的人数远远多于传统的考古发掘人员,这是中国考古发掘中的新气象。”三星堆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一个月前在某个论坛上发出由衷的感慨。


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借助了大量高科技设备


三星堆遗址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始于2019年,新发现的三星堆遗址6个祭祀坑不断有最新进展,随着央视的直播,三星堆新出土的奇异文物也为人们制造了不少话题。2022年6月13日至15日,央视第三次直播三星堆考古发掘,在关注文物身上携带的神奇古蜀国文明密码之外,人们更多地见识了本次考古发掘中科技的威力。


1986年三星堆考古大棚(上)和今天的考古方舱对照


1986年三星堆考古发掘方式(左)和如今的方式对照



三星堆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始于1986年。当年,考古现场只是搭了一个低矮的草棚,上面蒙了几块塑料布。这样的考古棚晴天闷热,雨天潮湿,工作起来非常受罪。而三星堆的雨季一打雷,考古队员们就会着急上火,他们经常是心惊胆战地冒雨发掘,有时候甚至是通宵作战。

而如今的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搭建了全新的透明钢架玻璃大棚,大棚里面,各个考古发掘坑上面,有独立建造的考古方舱,里面的环境调控系统,能够维持温度20-25℃、湿度80%的考古发掘最佳状态,且考古队员们的工作可以完全不受外界天气影响。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搭建的全新考古大棚


全国近40家单位200多位专家共同参与了此次三星堆考古发掘,涉及到数字化测绘、数字化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矿物考古、纺织业考古、实业考古、稳定的同位素分析、微痕检测分析、骨DNA检测、现代仪器分析等等,可谓是多学科交汇聚力。

举个例子,从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器碎片有5000多片,要想使这些碎片还原成为完整的青铜器,需要文物修复技术。但完全依靠考古人员的视觉与记忆去拼接5000多件碎片,其工作量极其复杂。然而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把所有碎片进行3D扫描,再根据断面纹理、碎片颜色、表面细节等,找到一些可以拼接起来的可能性。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技术专家表示,计算机视觉技术会将这5000多件碎片进行互相对比,把它们缩小到几十件再去做复原,其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而整个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以碎片形式出现的青铜器、金器、玉器、象牙占了很大比例,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助于文物修复。


各种高科技手段助力三星堆考古发掘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就是在由多学科跨界组成的集团军推动下,不断取得进展,神秘的古蜀国文明变得越来越清晰。

无独有偶,在贯穿2022年全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中,科技力量和先进制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2022年11月21日凌晨,在长江口水底沉睡了150多年的古船顺利露出水面,11月25日,古船顺利落座杨浦上海船厂1号旧船坞。


长江口二号古船被整体打捞出水并迁移至杨浦上海船厂旧船坞

在整个古船打捞工程中,科技力量无处不在。由于长江口水下考古环境复杂,能见度几乎为零,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为此研发出“水下沉船自动识别辅助系统”、全球首艘“智能化立体采样无人艇”及“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等科研成果,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为古船整体打捞探明了情况。


无人艇、水下机器人等高科技智能化系统为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探明了情况


沉睡在江底时的长江口二号多波束声呐图

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包裹住古船,可以把古船以及周围附着的厚厚泥沙与海水完整地提升起来,平稳安全地古船重见天日并护送至船坞。

“弧形梁”技术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集成了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于一体,形成了史上“最硬核”的第五代打捞工艺。


世界首创的“弧形梁”技术助力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


长江口二号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首次应用于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的先进技术,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经验。




 

 

 


作者:詹皓
编辑:詹皓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