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兔年春节来临之际,上海图书馆将在淮海路馆和东馆相继推出两场展览。1月16日,“航拍中国摄影展Ⅱ”将在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拉开序幕,摄影师吕凤霄带着“鸟瞰神州”的新作回归;1月1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上海图书馆共同策划主办的“典籍里的中国——上图特展”将亮相上海图书馆东馆。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让我们在2023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走进上图先睹为快,了解一下两场新春展览有哪些内容和看点。期待广大观众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同时,能通过这些展览与我们一起赏如画山河,览神州盛景,感受中华典籍的源远流长。
960万平方千米的祖国有多大,藏着多少奇幻、壮观、浪漫、迷人的美景?谁也不能完全说得出。有一位摄影师花了15年时间6次行摄中国,足迹踏遍34个省份,一路走,一路拍,先后用十几部无人机,拍下了数十万张航拍作品,被很多媒体称为“航拍中国第一人”,祖国山河有多美,他再了解不过。驻足于他的作品前,不禁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原来世界还有这一面,而我们从来不曾见到,原来我们祖国有如此多的美景我们不曾欣赏。
继2019年在上图成功举办“飞‘阅’中国 ∙ 鸟瞰神州”航拍中国摄影展后,今年这位摄影师带着“鸟瞰神州”的新作回归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再度用镜头为观众讲述他眼中的高山巍峨、江川秀色。他就是著名航拍摄影师吕凤霄。他曾获评《中国摄影家》年度摄影家、《摄影之友》年度影像人物、战区某部“特约记者”、国际花展“金奖”设计师等荣誉。本人及作品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以及各地方卫视等上百个中外媒体报道,其《鸟瞰神州》个展已受邀举办过近百场巡展。
在吕凤霄手中,小小的无人机记录了一个如画的中国,一个别样的中国。在他的镜头下,春日的北京延庆柳树悄悄换了新芽,正焕发着无限生机;云南普洱茶山湿润清新、茸翠如画,深深浅浅的绿色茶田填满了山沟丘壑;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在被雨水冲刷后的大红山山顶向下看,怪峰交错纵横,有一种野性而苍凉的美,引人无限遐想。一片片壮阔辽远的风景,一座座高俊雄伟的山峰,似乎正在催动我们渴望冒险的心,在攀登中获得乐趣,在探索中觅得真知。
飞百米高空俯瞰神州大地,行万里征途遇见温暖人心。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智慧和思想插翅起飞的地方,航拍摄影仿佛给我们也插上了一双翅膀,让我们得以飞“阅”中国,鸟瞰神州。
“典籍里的中国——上图特展”以央视精心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基础,选取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版本,让节目中的场景从荧幕走进现实,让读者用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感受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与流转,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展览围绕上海图书馆珍藏的《尚书》《史记》《论语》《天工开物》《本草纲本》《楚辞》等十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典籍展开,深挖文献史籍背后的故事,以展览语言进行生动演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留存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存世文献典籍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
作为主办方,上海图书馆从珍贵馆藏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典籍展出。这些典籍中最有意思的当属1662年《论语》 拉丁文译本,是徐家汇藏书楼最为珍贵的善本藏书之一 ——残本《中国智慧》,这本书是意大利耶稣会士殷铎泽与葡萄牙耶稣会士郭纳爵合作,将部分《论语》和《大学》翻译成拉丁文,取名《中国智慧》,开中国典籍西译之先河。此部拉丁文《论语》翻译的是《论语》前十篇《上论》的内容,为海内孤本,珍稀程度可见一斑。
展厅陈设结合典籍与节目情景设计移步换景,从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书房,到《开工天物》的作者宋应星举办的农学堂;从救死扶伤的李时珍开设的医馆,到孙武归隐之处的兵器架……观众们不仅将在展览现场一睹上海图书馆珍藏的经典,还将步入这些典籍相关的历史场景,感悟经典的魅力。伏生一生守护和传承《尚书》的故事,“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李时珍“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医者品格,司马迁、屈原、孙武等人深切的家国情怀,周文王、老子、孔子等古代圣贤思想的精华和内涵等——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也将在展览现场再次焕发新的光彩。
展览力图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让传统文化从“故纸堆”“象牙塔”中走出来,打破时空间隔,营造穿越历史时空的现场感,让普通人能看懂、领略经典中的文化精华,让我们知来处,明去处,感受中华典籍的源远流长。中华典籍是古人思想的宝藏,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抢救、保护、修复古籍,说到底是为了传承和利用,本次展览也正是秉持着守正创新,推陈出新的精神,将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迸发出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