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穿越都市 邂逅文脉”徐汇阅马共创挑战赛在徐家汇书院(暨徐汇区图书馆新馆)举办,这也是徐家汇书院全新开启后,在新年开展的第一场市民读者参与的阅读活动,参与者当中还有来自江浙两省的阅读者。
一大早,晨报记者来到徐家汇书院,与读者们共同体验这场阅读活动。来自杭州的阅读者李佳琪就来到了徐家汇书院参加阅马共创挑战赛的线下活动,为此她提前一天来到上海。和李佳琪一样来参加活动的还有近40位阅读者,大部分来自徐汇区。
徐汇阅马共创挑战赛从2022年12月9日开始,参赛选手一共501名,他们用21天的时间,完成了两遍《人类简史》的阅读,共打卡2400次,总阅读时长2496.9小时,总打卡字数26.9万字。完成读后感和基于阅读的创作141篇。赛事主办方从这些读后感和创作中选出了40篇,邀请作者参与本次线下活动。
线下活动的第一个项目是共读,在徐家汇书院中庭的海上长桌旁,选手们用一个小时时间阅读了《中西邂逅徐家汇》一书,深入了解了徐家汇历史。读者平时可在正门入口处的读者荐书区“海上之光”书架上找到此书。
置身中庭阅读,犹如迈入书香殿堂:海上长桌西侧图书以自明朝徐光启以来的“中西交流”为主题,包括两套著名的“西学东渐”丛书——《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东侧图书则以近代上海的十二种报纸杂志影印件为线索,为读者点亮了一条探寻近现代上海风华的光之隧道。
参与者刘钧说:在徐家汇书院读徐家汇的历史很有临场感,而且旁边围绕着各色成套的典藏书籍,特别有阅读的仪式感,第一次知道了徐家汇书院还是震旦大学原址的所在地,有种在历史中穿梭的感觉。
完成了共读的选手们来到徐家汇书院三楼报告厅,听取《中西邂逅徐家汇》的作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知名城市史学者苏智良的分享。
苏教授给大家娓娓道来徐家汇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处、海派文化之源的历史和人文内涵。苏教授用开放创新、科学理性、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概括了徐光启的精神特质和人格魅力,并希望选手们都能以徐光启为榜样,致力于文明互鉴,推动上海和中国文明的发展。
听完苏教授的分享后,户外已经开始下雪。在雪花飞舞之中,40名参与者分两组走读了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天主教堂、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光启公园、光启纪念馆等徐家汇源的景点。阅读伴随着打卡任务,既是一次阅读修身的过程,也是一次亲身感受历史的过程,穿越繁华的徐家汇商圈去触碰海派文化之源的前世今生,可以说完全是一次有趣的定向旅行。
午休时间选手们分成四个小组,围绕线上共读的核心书籍《人类简史》以及当天的线下共读,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历史的方向和科学革命等四个角度进行了深入讨论。回到徐家汇书院的报告厅后,四个小组的代表,在讨论基础上深入地为大家解析了这四个主题。这也体现了本次阅马共创挑战赛的核心价值:推动选手从略读、通读、精读的三个层面,深入的理解书籍的内容,并把阅读与自身的生活相结合。之所以选择《人类简史》,也是围绕着徐光启的科学理性的精神,引领阅读者从科学和人文两个角度深入的思索世界和了解自己。
活动的最后是时间胶囊的收藏仪式,八位阅读者上台分享了自己基于《人类简史》的创作——《2050年的日记》,将51份作品放入时间胶囊中密封,徐汇区图书馆也将此时间胶囊收藏,待2050年开封,见证阅读给人带来的改变,让书香记忆、阅读精神和徐汇文脉一起传承,成为这座“岁月图书馆”的基因。
线下活动的举办地徐家汇书院,置身于上海首个4A级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被誉为“海派文化之源”的徐家汇源的核心区域,是集文献阅读、展览讲座、艺术鉴赏、文创集市、旅游导览等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图书馆。与之紧邻的徐家汇天主堂、观象台,以及不远处相望的徐家汇藏书楼、徐汇中学、圣母院旧址等,都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海派建筑。在书院内外,可以进行动静结合的沉浸式阅读,打卡优秀历史建筑和文化地标,穿越都市的绿荫,亲历徐汇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感悟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在给读者完成《中西邂逅徐家汇》一书的签名之后,苏智良教授接受晨报记者独家采访并表示:
今天,我们在这里(徐家汇书院)阅读《中西邂逅徐家汇》这本书,因为徐家汇是一个有文脉和有故事的地方。四百年前,徐光启在这里进行科学和农业实验,他去世之后,归葬于此。到了近代以后,徐家汇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很多西方的艺术和文化是从土山湾开始传播,这里培养了许多的美术人才。今天我们重返徐家汇,在徐家汇书院来重温这一段历史,特别有价值,岁月沧桑变迁,但是还留下了一些历史痕迹。我们当代人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是要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先人的文化精神。
在结束采访之前,苏智良教授还通过晨报向读者送出自己的祝福,“新年马上到了,大家多读读书,过一个书香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