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徐家汇书院(暨徐汇区图书馆新馆)全新开启。为打造这处与海派之源相匹配的公共文化空间,徐汇先后投入了近十年时间进行规划、筹备、建设,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2019年,为完善功能布局,满足市民多元阅读需求,徐汇区图书馆闭馆“暂别”;2021年,徐汇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徐家汇源景区核心位置作为徐汇区图书馆新址。
作为上海的文化新地标,徐家汇书院在2月1日迎来了“满月”的日子。在“满月感谢会”上,来自志愿者、运营者、传播者、合作方的代表,纷纷登台讲述了自己与书院的故事。而在这场“满月”活动上,一连串的图书馆大数据首次公开:
开馆一个月,99792名到馆读者,其中最多一天接待7558位读者,新办读者证2443名,借书人次22241,借还图书82033册(恢复到疫情前的最高量),8409杯咖啡出杯,1586万次微博关注阅读量……对于区级图书馆来说,这组数据足够“靓丽”!
作为上海文化新地标和公共文化新空间,徐家汇书院为何受到市民关注?开放一个月当中遇到哪些新情况?为何从开馆之初的无需预约转为实行预约入馆?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从事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女士,请她分享这一个月来运营新馆遇到的新挑战与新感受。
Q 新闻晨报·周到:今年春节期间,我几次临时预约徐家汇书院,发现预约名额都满了,可谓是“一座难求”,能否透露一下春节期间有多少市民入馆?
A 房芸芳:春节期间徐家汇书院继续受到广大市民读者的青睐,亲子家庭、各年龄层市民读者纷纷来馆,春节气氛浓郁。总计7天假期到馆读者1.5万余人次、新办读者证345张,借还图书共计12317册次,其中少儿借还书数量占到一半以上。我们还开展“书香里的中国年”新年书香好礼活动,向读者赠送福字、春联、兔年新春海派剪纸作品等。展览导赏,举行“海派城市考古·走读徐汇”活动,共计参加各类活动达800多人次。
Q 新闻晨报·周到:徐家汇书院开馆之初采取无需预约直接入馆,从1月13日起实行预约入馆,当时这样做是基于什么原因?对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这些特殊人群,会不会带来不便?
A 房芸芳:书院自元旦向市民读者开放伊始,采取了无需预约直接入馆的形式。一方面我们考虑到徐汇区图书馆闭馆装修三年时间,虽然开放了临时阅读点,但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读者的开放呼声强烈;另一方面,徐家汇书院地理位置优越,还有不少徐家汇源景区的游客会即兴到访,秉持公共图书馆“帮助所有人普遍获取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使命。
但是,徐家汇书院受到市民读者的欢迎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估。在馆读者的数量超过峰值时,一方面在馆读者的阅读体验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场馆和人员的安全也是我们考量的重要因素。在开馆后的第一个周末(1月7日、8日),我们在瞬时人流达到峰值时做了入馆限流,热情的读者们还是在门口自发排起了蜿蜒长队,周末两天进馆人数都超过了6000人次,其中1月7日达到了7558人的峰值。
经过小长假、工作日和周末的运行考验后,我们综合研判,采取了入馆预约措施,并在工作日和周末、节假日开放不同的预约名额。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特殊人群,凭证可免预约直接入馆,1名成年读者可以最多携带3名未成年人进馆,无需重复预约。
预约入馆、核销、现场解释工作,其实增加了我们不少工作量,值得欣慰的是,大多数市民朋友都理解并支持,到馆的读者们也表示提升了阅读体验。事实上,在预约进馆的情况下,由于目前处于寒假,我们的少儿区在人数达到峰值时还是会进行限流,家长与小读者们有序地在门口依次排队等候入馆。我们觉得,这也是对市民、对读者、特别是对小读者们的一种礼仪培养。
Q 新闻晨报·周到:有人将徐家汇书院称为“第二书房”“家门口的图书馆”“白领自习室”,也有人将徐家汇书院称为“网红打卡地”,对这些不同称谓,你怎么看?
A 房芸芳:之所以有这些称谓,是因为大家关注了,才会进行讨论。从元旦开馆至今,我们接待了近10万名到馆读者,其中有不少市民朋友对“图书馆”、对“读者证”、对“一卡通”通借通还的方式都是陌生的,知道我们提供的图书可以免费借回家,甚至是欣喜若狂的。这一个月里,我们新办了2千多张读者证,差不多是我们以前在老馆时近一年的办证量。也就是说,有2千多位之前可能并不了解图书馆的市民朋友成为了图书馆的“准粉丝”,这也可以说是“网红打卡地”给我们带来的意外之喜。
我们欢迎读者把我们徐家汇书院当作阅读和学习的“第二书房”“家门口的图书馆”“白领自习室”,我们也欢迎从未进过图书馆的市民朋友来文明“打卡”,我们更欢迎大家因此而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像水和空气一样的生活组成部分。
Q 新闻晨报·周到:徐家汇书院运营至今刚好“满月”,在这一个月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发现和收获?
A 房芸芳: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的新空间,徐家汇书院的形式新颖,“打开方式”亲切,我们特别安排了“丈量书院”的定时导览,帮助市民朋友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好徐家汇书院的资源,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未成年人的阅读热情高,少儿区的图书反复被借空,遇到限流时大多读者都能有序排队,做了好榜样;特别有趣的现象,到馆人次众多,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基本都能遵循在阅读学习区域放低声音,不干扰其他读者。也有部分读者将咖啡等有色饮料带入阅读区域后,没有防护得当,泼溅打翻后破坏了书籍和环境,有的读者因为喜爱书籍中的内容,撕页带走,还有部分未成年读者在公共阅读区嬉闹奔跑,希望大家都爱护我们的“第二书房”“家门口的图书馆”,共同营造美好的阅读环境。
打造全开放的复合型图书馆,对参观者不提高门槛
Q 新闻晨报·周到:徐家汇书院地处徐家汇商业中心和徐家汇源景区,会有一些带着打卡目的的参观者,此前曾有人建议设立入馆门槛,对此你怎么看?在喧嚣繁华之中,我们能否为读书人创造良好的阅读空间?
A 房芸芳:我倒是不希望通过提高门槛的形式来做出某些限制,阅读空间不仅仅只为读书人,也应该向那些可能尚未发现自己喜爱阅读的人敞开。我们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我们希望馆舍、藏书、馆员和读者都是在成长之中。
Q 新闻晨报·周到:你长期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之前曾坦言,希望打造一家更开放、更包容的公共图书馆,这个梦想实现了吗?
A 房芸芳:永远在期待下一个……应该说,已经从单个图书馆的期待向完备的图书馆体系(方向)发展了,图书馆会是处处可及,呈现出的模样也会是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的各有特色的公共空间。当你需要时,它总是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