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乘车导航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语音播报——“已为您开启北斗高精导航服务”。什么是北斗高精导航?带着疑问,我跟随晨报学记团来到了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开启了一场探秘之旅。来到基地后,我们听了一场精彩的“北斗”知识大讲堂,了解到目前全球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中国“北斗”、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洲伽利略。“北斗”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凝聚了来自中国400多家研发单位30多万科研人员的奋斗和梦想。我们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大的努力来建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呢?基地工程师用一个真实的事例进行了回答。在中国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时,我们只能依靠欧美的导航系统,关键时刻要看别人的脸色。1993年,为了逼迫中国“银河号”船只接受检查,美国关闭了“银河号”的GPS定位服务,“银河号”因此迷失了方向,在公海上漂泊了33天。那是何等的无助和被动啊!历经20多年,北斗建设科研团队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原子钟难关,突破了发射难关……2020年6月23日,最后一颗北斗组网卫星发射升空,至此,太空中几十颗导航卫星和地面上几千个基站组成了天罗地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我为之震撼,为之自豪!远不止于此。在参观中,我看到了它的广泛应用场景。实际上,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交通运输,它还在农林渔业、水文气象、救灾减灾、电子商务、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北斗系统曾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当时无线通信全部中断,北斗系统运用它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对外准确提供了受灾信息,为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这次探秘之旅让我认识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不仅点亮了我们的自信,而且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记者点评:这篇文章贵在逻辑清晰!小记者通过三个问题:“什么是北斗导航”,“为什么要建设自己的导航系统”,“北斗系统仅仅是为人们指路导航吗”,串起整篇文章的逻辑线,最后的结尾点题也就水到渠成。
方向感,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无论在我们的工作、生活还是旅行中,良好的方向感都不可或缺。古人在夜晚辨向定位时,用的是北斗七星,像勺子一样的它,给了人们最早的方向感。如今,“北斗”的定义已经从七颗闪亮的星星,变为了我们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的投入使用,不仅让指星导航彻底成为历史,更是让欧美俄垄断卫星定位的局面,成为了过去。但是,北斗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它的原理是什么?它是如何做到在不用通讯基站的情况下传输信息的?带着这些问题,我随着晨报学记团来到了位于青浦的北斗产业基地一探究竟。步入基地中的“北斗”应用博物馆,扑面而来的各类高精尖设备和展品,就让我震惊不已。比如多翼无人机、可以手持折叠的通讯天线,以及测量过珠峰高度的耐低温测高设备等,各类“神器”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经过了参观区域,老师带我们来到一处会议室,与大家探讨了北斗的相关知识。比如北斗与GPS、伽利略等欧美卫星定位系统的差异,北斗系统的代际差异等,这些问题都在讨论中得到了答案。老师给了我探索求知的方向感。参观和讨论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就到了令人兴奋的“火星车”制作环节啦!作为学校的“动手小达人”,做个“火星车”还不是信手拈来?可刚做到一半,我就发现了许多问题。刚装好的轮子滚了下来,刚安好的电池无法供电,做好的马达又停转了。正当我有些气馁的时候,老师又来鼓励和指导我,帮我找出了搭建中的问题,让我重视细节,重整旗鼓,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火星车”模型。这台功能强大的“火星车”,给了我克服困难的方向感。
再弯再险的路,都难不倒一个有方向感的人。起跑线再落后,只要努力的方向对了,也能后来居上。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人生道路上,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提炼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主题——方向感。从最本意的方向感,到探索求知中的方向感,再到人生道路上的方向感,层层递进深入,让文章有了高度与深意。
上周日,我早早醒来,因为我迫不及待地要去参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小记者研学活动了。活动从“了解卫星”开始,一位北斗卫星的专家老师为我们讲解卫星知识。卫星共分三种: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基于此,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中国的“北斗”、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和欧洲的伽利略。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分为三段:空间段,就是北斗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或监测站等;用户段,包括北斗芯片、模块天线及应用系统等。专家老师告诉我们,第一颗北斗卫星是在2007年4月14日发射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的卫星技术经历了数次更新迭代,正变得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智能。活动的第二站,是让大家两眼发光的卫星展厅!在展厅的C位,放置着一颗卫星:银金色的卫星主体上,“长”着一对大翅膀——两块硕大的蓝色太阳能板。听说它真的会飞,但可惜的是,专家们不能给我们演示卫星起飞。尽管我感觉这颗卫星已经很大了,但专家老师说它只有上天的北斗卫星的四分之一。随后,我们还参观了许多终端设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架无人机。它有着一对白色且锋利的机翼,四个螺旋桨也极其锋利,看起来特别威武!最后,我们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火星车”。我们的“火星车”是用木板贴成,加上电池安装处、电池、纸做太阳板。其中,最难的一步是把两根电线插入两个金属洞里,我做了好久才把电线与金属洞连接好。这个“火星车”做好之后,我的成就感满满、爱不释手。能有幸参观北斗卫星基地,对于小小天文迷的我而言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学习探究这浩瀚的宇宙!记者点评: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位小记者很兴奋,对此次活动内容很感兴趣,学习到了不少知识。请想一想,卫星能够起飞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外公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外公是个军人,他常常鼓励我要多看新闻,多了解社会。这周,我有幸参加了小记者活动——航空航天强国之旅,探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我们授课的是北斗导航资深工程师杨老师,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北斗”的基础知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发的一张知识卡片,上面写到了1993年“银河号事件”。这是什么样的事件?我特地搜索了这个新闻。1993年,美国以获得相关情报为由,要求中国的船只“银河号”接受检查,并关闭了“银河号”的GPS定位系统,导致“银河号”迷失方向,在公海上漂泊了33天。这就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最后美国也没有道歉,只是声明对中国的遭遇感到不幸。看到这里我皱紧了眉毛。弱国无外交!这一事件警示,硬气是要自己挣的,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北斗之父”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从立项到完成,30多万科研人员、400多家研发单位奋战20多年。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读到卡片上的这些文字,我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个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聚精会神地做着一个个的实验,失败了再继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拥有了独立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们再也不会受制于人。听着“北斗”的故事,我想起爸爸、外公和我讲的历史故事,从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到中越保卫战,我又想起课文里周总理的故事,内心有个声音响起——我要好好学习,建设我们的国家,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记者点评:这次活动是一次科技探索之旅,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之旅。这位小记者抓住了“强国”这个主题,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主题。
在那浩瀚的太空中,有一群“星星”在精准地为我们指引方向,它们就是北斗卫星。虽然它们距离我们十分遥远,我们平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寒假的一天,我来到北斗产业技术创新基地,跟随老师探究北斗“繁星”。在科普讲座中,我了解到,原来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55颗北斗导航卫星啦!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卫星的构造、作用以及中国卫星技术的发展史。接下来是这次活动的重头戏——参观“北斗”应用博物馆。走进展厅大门,一个新奇的事物迅速抓住了我的眼球。这是一颗1:4缩小版的真卫星,大约有四个课桌拼在一起那么大,一对太阳能电池板让它如“大鹏展翅”,“遨游太空”。紧接着来到另一处展台,这里介绍了“北斗”在海陆空的广泛运用。有测量珠穆朗玛峰的专业仪器,它延展身高数米,零件轻巧,方便携带,是非常好的测量仪器;有海上定位仪器,它既可以定位自己的坐标,也可以探测水下的海洋地形,一物两用;还有机翼超长的无人机,既可以滑行起飞,也可以直线上升。辗转到下一个房间,这里展示了北斗卫星在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有无人驾驶农业车辆,它大大提高了农业播种生产的效率,要知道在没有北斗卫星以前,农业生产还是离不开人工的;还有那无人驾驶的救援环保船,这更是令我惊讶不已,听说它的功能广泛,既可以提醒并清理河道垃圾,也可以用于紧急水上救援。再往前走走,看到了最熟悉的电子手表。讲解老师说,现在的运动手表大部分可以定位、测心跳,这也离不开卫星技术。通过这一次“北斗”之旅,我感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原来,北斗卫星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55颗“繁星”在星空中闪耀,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服务。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的第一稿,很长,而且面面俱到。后经过修改,提炼了主题,并围绕主题给文章进行了“瘦身”,文章一下有了“美女”的样子。
寒假里,妈妈给我报名了“航空航天强国之旅·北斗”青少年社会考察活动。临行前,我查询了关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资料,但心里还是有很多疑问:为什么叫它北斗导航系统?为什么中国要开发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呢?除了导航,它还有什么作用?小朋友想要成为航天工程师,需要做到哪些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踏上了探秘“北斗”之旅。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北斗”知识大讲堂,北斗系统资深工程师杨红革老师带来的知识分享,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家纷纷举手,踊跃回答问题,我也一步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命名,来自于中国古人用来寻找方向的北斗七星;原来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有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听完工程师的介绍,我们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环节:参观北斗应用博物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1:4的小卫星——是可以运行的真卫星,搭载了北斗系统的海底探测潜艇,还有许多终端、天线、基站等真实展品,科技感十足,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是一款可以定位导航的折叠天线。老师先是拿出一根很长的天线,问我们:“怎么才能使这个天线缩小,使用更便利呢?”我心想:“难道用哆啦A梦的缩小灯把它变小?”老师又说:“谁想体验一下把它折叠起来?”一个大哥哥立即举手,抢先上去体验,居然真的可以折叠成巴掌大的一块。原来,为了在复杂地形中也能接收到信息,需要很长的手持天线,但是长天线不易携带,于是用特殊材料做成了可折叠的。新材料的应用真是超乎我的想象啊!星辰大海,逐梦太空,需要的是顶尖的人才,虽然我很想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出一份力,但目前我的知识实在太少了,要实现这个目标,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也为中国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带着一颗好奇心而来,收获了不少知识。文章选择了几个自己印象深刻的知识点来进行介绍,详略处理得当,还有一定的现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