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一位新朋友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与申城老读者初次会面。3月10日,在经过几年的筹备期之后,对对对书店(dododo book)终于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拉开帷幕,同时向申城读者正式亮相并开放。
那么,这家在博物馆内设立的新书店将给上海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书店会为读者提供哪些有意思的图书和相关服务?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走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前探访这家新书店,感受博物馆书店的场景体验。
对对对书店由法国著名女设计师玛塔莉·卡赛特(Matali Crasset)设计。曾经为巴黎设计过新型书报亭的她,这次以单轨电车与放射线为灵感,将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的沿街空间改造为最前沿的当代艺术书店,为书籍与生活创作新的展览,并为进入书店的读者带去想象和讨论的乐趣。
玛塔莉对于单轨电车的设计灵感,来自著名科幻小说家雷·布莱伯利(Ray Bradbury)于1955年发表的小说《华氏451》(Fahrenheit 451)。法国新浪潮代表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于1966年为其拍摄同名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华氏451度是纸的燃点,在那里,消防员的工作不是灭火,而是搭乘单轨电车,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焚书。
时隔半个世纪后,单轨电车在这家新书店中成为了书籍自由呼吸、流动并沿途生长的地方。它突破传统博物馆书店对展览的依附,以书店为核心,反向张开一张知识的网络,将博物馆包裹于其中;它同步国际最前沿的当代艺术、建筑、设计、哲学与人文书籍,并甄选经典艺术孤本、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家书,与态度鲜明的限量艺术出版物。
在书店内,记者看到了“包大人”和“笔记本神龛”两件装置艺术作品,非常有意思。据上海艺术家鸟头此前介绍:
书店中的这些环保袋、滑板、书签或者笔记本,都是基于PSA以往展览的衍生品。如果说这些衍生品的源头——“那些已经过往的展览”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体现的话,那么为展览设计产品则是一种把精神活动转化到实用层面上的工作。我们在本次项目里所做的就是通过拆解-拼贴-挪用-重组的方法,在消除这些展览衍生品的实用性后,再次赋予它们精神。
记者在参观打卡之后发现,这家书店与社会上诸多的书店形态不同,其实更像是一家位于博物馆的馆中店。对于读者来说,进入书店的预约方式和之前参观进馆是一样的。观众进馆需提前预约,包括已购票、持会员卡以及其他各类票种的观众,未成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军人、残障人士、医护人员等目前属于免票群体。
对对对书店主要分为四个功能区域。do BOOK区域,这里呈现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物,以艺术出版物为主,还有一些艺术家书孤本。do CAFE属于咖啡区域,这里提供咖啡特饮和小点心,让读者可以在这里相遇与交流,一边看书一边品咖啡。do REMI是书店设立的儿童亲子区域,小朋友们可以在这里参与绘本工作坊等活动。书店里还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自主设计的文创产品,在do NOTHING区域,读者可以邂逅国际最前沿的当代艺术、建筑、设计、哲学书籍,重逢经典孤本,永久收藏珍贵的艺术家书。
面对网络和电子书的挑战,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特别助理张德群看来,线下实体书店仍然具有存在价值:“其实,在电子书线上读物流行的时代中,我们相信展览画册、艺术书及一些经典出版物的阅读还是需要脱离屏幕,去体验,去想象。”
作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对对书店筹备小组的一员,张德群在经历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漫长筹备期之后,终于等到了书店落地的那天。张德群表示:
在目前,运营一家实体书店仍然是具有很大挑战的!其实,在电子书线上读物流行的时代中,我们相信展览画册、艺术书及一些经典出版物的阅读还是需要脱离屏幕,去体验,去想象。在未来,我们愿意为所有人,包括艺术家和建筑师提供量身定制的图书服务。我们希望通过这家馆中书店,借助多样的展陈与体验形式,带给参观者全新阅读的可能,重获思考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