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春暖花开,到静安雕塑公园来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除了前往自然博物馆春游的学生,不少阿姨爷叔也纷纷前来公园打卡拍摄樱花和梅花。
那么,春天的静安雕塑公园为市民带来了怎样的美景?在静安雕塑公园建成之前,这块区域最初又是什么模样呢?藏着一段怎样的城市历史记忆?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走进静安雕塑公园,在感受春天的同时,来一场寻找历史的场景体验。
上海自然博物馆志愿者周国钦老师上周刚刚去过静安雕塑公园,周老师多年志愿服务在博物馆展区,科学辅导了众多来馆参观的观众,他告诉记者,自己在自然博物馆做了七八年志愿者,也欢迎市民在打卡樱花、桃花的同时来博物馆参观:
春暖花开再相逢,如今我们恢复了正常生活,来公园还可以吸收博物馆的灵气!来吧,到自然博物馆来,只要你跑起来就会有风;走吧,到大自然中去,只要深呼吸就能闻到青草的芬芳。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门口,记者看到有不少学生和家长在排队等待入馆。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今天是参加春游活动,带孩子一道来感受一下春天。
闻讯静安雕塑公园内的樱花开了,摄影师何克强约上陆孟德等老友,带上长枪短炮,准时“赴约”。摄影师陆孟德(网名:六哥)告诉记者“今年的樱花比去年开的好,主要是花的颜色比去年的红,去年的樱花有点白,不够红。静安雕塑公园赏花的人气很旺。”
何克强表示“踏入公园一片粉红色的河津樱映入眼帘,帅哥靓女们占领机位,快门聲响个不停,我们也很快被淹没在一片花海之中。人们慕名而来,欣赏着绽放的樱花,可是没几个人了解公园的前世今生。”
何克强2018年从单位退休,二十年前他曾在新闸路附近工作,那时静安雕塑公园原址还是石库门弄堂:
想当初,我的工作单位在新闸路上,与静安雕塑公园的开发地块是一条马路之隔,隔三差五会经过,记忆中该地块叫“北京西路8号地块”,2000年初准备动迁,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3年我离开静安区的工作单位,动迁还是杳无音讯。这是一片旧式里弄的老石库门群,道路狭窄,房屋陈旧,生活设施差,生活不方便,政府后来决定建造公园,居民搬迁才有了盼头。
二十年前,上海画家杨云平曾经在北京西路兜过一片石库门弄堂,那是在2003年的一个春天,回去之后他创作了一幅“游画”作品:
北京西路充斥了各式建筑,我游画过其中一个石库门街坊,用统一的透视比例明暗色彩将不同位置的三座房子画到一幅画中,表现了“群”的感觉。如今,这个建于1920年代的旧街坊已经不在了,但原地建公园的创意还是不错的,因为这一带建筑密度很大,公园让人们有块比较空旷的地方能够“透透气”、散散步、做做操、看看绿植(现在还能赏樱)还是很有必要的,况且这个公园还做成了雕塑公园,市民在其中还能欣赏到艺术,这是很好的一件事。
静安雕塑公园建成之后,杨云平又去进行了“游画”创作,“它是上海市区唯一专类的雕塑公园,就像我描绘的那座一样,人们到此能欣赏到许多国内外的创意雕塑。”
那么,在静安雕塑公园建成之前,这片石库门区域又是什么模样呢?市民归女士出生并从小生活在北京西路,也就是今天静安雕塑公园东门所在的区域,她在3月15日上午从家中找出了二十多年前在北京西路老宅拍摄的一批老照片,在她记忆当中,自己住的弄堂是在北京西路靠成都北路西面,那条弄堂曾叫做金家宅,上世纪20年代开始,这里建起了密密麻麻的石库门小区。
弄堂最初建成之后入住的都是上海本地人士。在这小小的弄堂里面,11幢房子却有三种建筑式样,25号-31号是属于大房东自家的,建筑标准最高,外墙面青砖镶嵌白线,房子的外立面西化且挺立,房屋的线条都是直直的,就像时尚俊男;17号-21号是属于金家的,线条柔美,外墙面是红砖,建筑风格似一位含羞脉脉的美女。11号-15号是青砖黑瓦的石库门房子,其中的11号就是自己家,每幢房子大门上方都有四个字,我们家门上写的是“厚德带福”。我有时想,也许是托“厚德带福”的福,我们得以安安康康生活至今。
归女士还向记者分享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年,我的老爹(沪语:爷爷)一家住在闸北附近,在中山公园也有一些田地,听到金家宅要建新的石库门小区(就像今天开发商推出新楼盘)的消息,也想搬到此地,但作为土地持有人的金家认为老爹档次不够,不同意其入住做邻居,为此老爹还和金家打了一场官司。老爹打赢了官司,但金家在两栋石库门房子中间造了一条狭窄的小弄堂,间距只有一尺宽,结果造成下雨天两栋房子都受潮,自己在底楼靠墙一侧睡觉时感觉尤其明显。”
说起这个金家,今天很多上海人可能已经不太了解,据归女士介绍,其实经典传统沪剧《庵堂相会》中的人物金秀英原型就与金家有关系。
沪剧《庵堂相会》是广大观众非常熟悉喜爱的传统戏。它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从“对子戏”到“同场戏”,在沪剧前辈艺术家的整理、加工和丰富之后,成为沪剧舞台上代代相传、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清末上海城郊,春二三月草青青,走来了曾青梅竹马的金秀英和陈宰庭。一面是陈家门庭中落,一面是金家嫌贫爱富。斗智兼斗勇,小桥转庵堂,看一对痴情男女如何终成眷属……
在静安雕塑公园,记者发现有蓝色的“小辫子车”从公园外的北京西路经过,在上海测绘部门从事地图文化工作的张渊源告诉记者:“经过北京西路的是15路电车,目前已经换上了全新的申沃复古款车型。以前这一大片都是老房子,以石库门里弄为主,也有一些洋房,人口居住密度很高。”
张渊源提供了一张1947年的老地图和一张1989年的商用地图,在这两张标示密密麻麻的地图上,记者终于找到了金家宅的位置,如今,这里正是静安雕塑公园的一部分。
作为老上海的何克强告诉记者:“其实在公园的下方,还隐藏着一座城市中心的‘电力心脏’,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地下变电站,承担着上海中心城区的供电重任。今天,我们走在这片寸土寸金的绿地,要感谢那些城市建设者和城市更新带来的变化,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座宝贵的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