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寻求新的市场份额,中国科技企业的出海步伐正在加速。在这背后,也突显了企业对于云服务的大量需求与要求。
此前,阿里云未来三年投入70亿元建设国际本地化生态;华为云宣布联合业界7家VC机构启动华为云加速器;腾讯云也推出了针对跨境电商的“轻量化”解决方案。
不过,这仍然难以满足中国科技企业对于出海上云的需求。
IT研究与咨询机构Gartner在《云AI开发者服务魔力象限》报告中曾提到,他们把业务覆盖范围作为衡量云服务的一项重要指标,不少“中国云”由于在海外业务覆盖不完整而丢分。
针对这一问题,3月28日,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战略业务主席朱永磊,在分享一份有关中国科技企业加码国际化战略白皮书时表示,以AI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不太可能去从头建立自身的数据仓库和数据基础平台。
企业必须把自身的引擎建构在某一个云厂商的基础之上。
朱永磊说,国内企业如果能够和原有熟悉的供应商一起踩准步调,会节省很多重新协调和重新学习的成本。但如果国内云厂商伙伴的覆盖跨度还没那么大,企业又想在当地先人一步开展业务,就必须学会如何与微软和亚马逊这样的海外云服务厂商打交道。
据IDC数据显示,中国公有云计算市场渗透率仅有3.3%,亚马逊云、微软Azure、谷歌云等国际企业在IaaS市场上的合计份额,则达到了全球市场总规模的六成以上。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企业将国内的习惯照搬到国外,不进行本地化调整,则很难适应当地的市场需求,朱永磊表示,该重写的代码就要重写,要构建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的云基础设施和商业逻辑。
而这也是国内科技企业从“走出去”到“全球化”的一种转变。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高科技业务主席成鑫表示,区别在于,早期是称为“又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整个产业链布局的核心,包括最后体现出来的业务和利润上的数字主要都在国内,国外主要是试水,这是一种浅度的“国际化”。
在当前新环境下,包括将研发、生产、运营等工作放到海外,推动企业对整个海外市场的认知和重视度,这个则是“全球化”。
朱永磊说,企业要有足够柔软的身段,和新的云厂商开展新的关系,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