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向,老上海也能与四百年前《牡丹亭》中的人物杜丽娘来一场邂逅了!
4月8日晚上,由青年钢琴家李玮捷导演、携手多位中西方乐器演奏家、昆曲表演艺术家联袂呈现的沉浸式融合音乐会《融·乐——游园惊梦》在上海百年弄堂“今潮8弄”演出,音乐会《首度打破镜框式舞台边界,以移步异景的形式,在历史底蕴与文艺烟火气自由交织的“弄堂舞台”上演。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记者走进今潮8弄,与市民共同感受这场沉浸式融合音乐会带来的场景体验。
4月8日周六,晚上七点不到,勿少观众已经赶到“今潮8弄”,等待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牡丹亭》在石库门弄堂开演。记者在观众当中看到了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也是3月底来看上海之春·海派今潮音乐展(见之前报道)的老观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随着一声高亢而清婉的女声,百年精致大宅“颍川寄庐”的黑色大门徐徐打开,身着戏服的“杜丽娘”与“判官”从其中缓步走出,《融·乐——游园惊梦》的大幕也随之拉起,打击乐声与昆曲念白间,观众瞬间坠入四百年前的《牡丹亭》梦境。
整场音乐会由“杜丽娘”作为执索人,七位音乐家循着李商隐的《锦瑟》,演绎四百年前的吴歌夜戏《游园惊梦》。在夜色之中,观众追随“杜丽娘”沉浸游园的过程,聆听到了不同中外乐器与戏曲的合奏共鸣,也从人声、乐器声的不同音色中,感受到了杜丽娘思绪的交织、情感的起伏、内心的较量。
过街楼窗前,吉他与长笛隔着弄堂共演“探戈之父”皮亚佐拉的《1900》与《1930》,浪漫自由的探戈表达着“杜丽娘”内心的激情、冲动、与探求外面世界的渴望。三联排阳台内外,昆曲、昆笛与长笛跨楼层演绎着重新编曲的《江儿水》,仿佛倾诉着杜丽娘“命运如是”的无奈。
最终,观众与演员一同来到了梦境终点,精致错落的百年建筑三联排又一次光影交织、音符跃动。昆曲《惊梦随想》打破传统,钢琴与打击乐演奏家即兴创作,借助视觉交互技术,让建筑立面的光影随音乐起伏变换出各种造型,以艺术与科技构建的“时空隧道”,带领现场观众走进“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不同乐器与戏曲唱腔的交错组合中,《良宵》、《月光奏鸣曲》等中外经典乐曲一一呈现,连建筑窗户都成为演奏家的舞台。
整场《游园惊梦》到底在为观众讲述什么?作为这场音乐会的导演,青年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李玮捷在演出结束之后告诉记者:
这场音乐会实际上是由国外艺术节的委约作品改编而来,当时主办方希望我们把中国和西方的音乐元素融入在一起。那么非常有幸,我们在海外演出完成之后,受“今潮8弄”之邀在这里做一个跨越百年石库门的版本,那么我们当时就在考虑——《牡丹亭》如何和石库门弄堂相结合?我们的“融·乐”又如何和石库门弄堂相结合?
根据“今潮8弄”的建筑特点,李玮捷做了很多演出动线和视觉、内容、场景表达上的巧思:
这里有很多三联排的阳台、窗户和过街楼,然后通过阳台和窗户,演员通过长笛和吉他互相对话,就像小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和邻居们隔墙对话;阳台上的“杜丽娘”与演员楼上和楼下的对话,就像小时候我们跟小伙伴在打招呼,所有这一切的表演方式都让人感受到这是有灵魂、有人文传承的一种对话和融合。
在李玮捷看来:“石库门是一种建筑,而要给建筑注入灵魂的是我们的人文精神,是我们互相的爱。”在音乐会舞台上,他给新闻晨报·周到的老读者写下自己的问候——“希望大家喜欢阿拉在今潮8弄的《融·乐——游园惊梦》演出”,希冀读者朋友能喜欢他和团队带来的音乐演出形式。
记者在现场遇到市民张其浩先生带着全家来看音乐会,他非常享受这场沉浸式音乐会:
音乐家将中西乐器结合在一起,又将演艺场地与观众高度贴合在一起,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沉浸式融合。而舞台灯光把老建筑的房子的轮廓勾勒出来,在声、光、电的变幻之中,成就了视觉、听觉的盛宴。舞台后面的老建筑,过去并非直接面向武进路,而是有其他建筑遮蔽着,我从小就在这里生活学习,“今潮8弄”里的武进路二小,就是我的母校。物换星移,旧地重游,感慨万千。在岁月变幻中,过去隐藏在深巷的石库门建筑群如今被整体开发出来,如枯木逢春,焕发出了无穷的魅力。
伴随着这场音乐会,今潮8弄的“江南生活节”正式奏响。更多丰富演艺精彩正蓄势待发:“昆曲王子”张军“水磨新调”新昆曲系列音乐会、恒星乐团跨界融合乐队演奏《爱的“发光体”》、伯林五重奏《“卡农”与“蓝调”》等等。据悉,李玮捷领衔的艺术家团队将在五一假期再度惊喜呈现沉浸式融合音乐会《融·乐——游园惊梦》,让更多观众与演奏者共同探寻弄堂与音乐的沉浸式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