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⑬ | 寻找上海咖啡馆的“原点” - 周到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⑬ | 寻找上海咖啡馆的“原点”


2023-05-20 18:18

5月20日,第三届上海咖啡文化周在徐汇滨江开幕,申城街头飘满咖香。按照最新公布的《2023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上海目前已拥有8530家咖啡馆,远超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数量位列全球第一!

原点,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物的根本……那么,作为全球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上海咖啡馆的“原点”究竟在哪里呢?上海最早吃咖啡的场所在哪里?上海市中心现存的老咖啡馆还有吗?本期《上海会客厅·山海经》节目,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海派文献研究工作者、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孙莺女士,在分享上海咖啡馆历史的同时,进行了一场关于上海咖啡馆的城市考古。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节目

上海第一家独立咖啡馆今何在

关于上海咖啡馆的发源地,此前因为学术界研究不多,各种说法不一。作为长期从事海派文献研究的专业人士,孙莺近年来编著出版了《咖啡文录》《近代上海咖啡地图》,对近代上海咖啡的历史进行了完整的脉络梳理,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了咖啡在上海留下的早期印记。孙莺本人也是一位咖啡爱好者和重度咖啡控,她告诉节目组,自己每天至少吃三杯咖啡。

《咖啡文录》《近代上海咖啡地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

孙莺在文献整理当中发现,1873年时生昌就开业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冠以“咖啡馆”这三个字。1873年12月17日,《申报》上有一则生昌号的广告,初看并无特别之处,广告内容为:“本号开设在虹口老大桥直街,专办自制送礼面人、白帽及各色面食,承接大小番菜,价目相宜,如贵客光顾,请到本店面议可也。十月廿八日。生昌号启”。

那么,白帽是什么呢?孙莺解释,白帽就是一种浇满白色糖霜的蛋糕,主要是供圣诞节期间制作食用。


1873年12月17日《申报》生昌号广告

1876年12月12日,《申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广告内容为:“本号开设多年,巧造外国送礼白帽、各色面食俱全,并承接大小番菜,菜价极相宜,贵客光顾,请驾至面议是幸。虹口老大桥生昌架啡馆启”。从这个广告可以看出,生昌号在1876年更名为生昌咖啡馆(架啡馆)。

1876年12月12日《申报》,生昌号更名为生昌咖啡馆

对于生昌咖啡馆来说,之后的变化是搬迁新址改名为杏花楼,并扩大了经营范围。1883年9月28日,《申报》上刊登一则广告:“生昌号向在虹口开设番菜,历经多年,远近驰名,现迁四马路聚丰园对面,改号杏花楼,择于九月初四日开张。精制西式各款大菜,送礼茶食,各色名点,荷蒙仕商惠顾……杏花楼启”。四马路就是今天的福州路,杏花楼的这家店面今天还在原址。作为上海第一家咖啡馆的前身,杏花楼历经百年风雨,并发展到今天成为大型餐饮集团。

1883年9月28日《申报》,生昌咖啡馆更名为杏花楼

在孙莺看来,这几个发现,对于研究上海咖啡馆的历史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个重要意义,生昌咖啡馆是上海最早以咖啡馆命名的独立咖啡馆,我们认为,只有打出某某咖啡馆招牌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咖啡馆,而那些附设在旅馆、饭店之中的咖啡室,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咖啡馆,还有一些提供咖啡的西餐馆,也不能视为真正的咖啡馆;第二个重要意义,生昌咖啡馆是中国人自己开的咖啡馆,老板是广东人;第三个重要意义,这是上海至今还在的老字号杏花楼的前身

传说中的虹口老大桥位置在哪里

按照历史资料介绍,生昌咖啡馆位于老大桥直街三号。那么,作为上海咖啡馆发源地的老大桥究竟在哪里呢?节目组查阅了大量的报刊资料,有人认为“虹口老大桥”具体位置在今天四川北路与北苏州路交界的桥堍处。那么,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节目组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几位老上海。

海派作家董鸣亭也是一位咖啡爱好者,她喜欢用咖啡豆在家自己做咖啡,每天一杯。作为曾经居住在四川北路的老虹口,董鸣亭表示自己是第一次听到老大街直街这个名称,“老大街应该是清末的叫法,个人猜测是过去对地名的一种别称。”董鸣亭希望节目组在探访之后,告诉她这个答案。

市民张其浩嗜好咖啡,每天至少两大杯咖啡。张其浩是一位老虹口,他出生在虹口,生活在虹口,工作在虹口,祖辈几代人也在虹口。在他看来,寻找这个老大桥直街位置的难度足以难倒很多老上海和专家。著名学者张伟曾编著有《咖啡地图》一书,而张伟是张其浩(江南衙前清泉张氏)的同房族兄。

张其浩认为,老大桥直街或者虹口老大桥只有在当时报刊介绍生昌番菜馆时有提到。包括张伟在其《咖啡地图》中提到当年申报广告上的二洋泾浜桥是四川路桥,如此看来,四川路桥肯定不是当时的老大桥。顺便提及,张其浩与张伟的族祖伯就是中国近代爱国实业家、味精工业创始人,当年在淞沪战争期间为抗日捐助两架德制战机而轰动一时的张逸云(家谱名字叫张汝桂,字彝年)先生。

今天的吴淞路和北苏州路相交(张其浩拍摄提供)

张其浩最近重新走了吴淞路和北苏州路一带,他告诉节目组:

上世纪初,一九一几年左右,最早我家和我祖父张序宾(家谱名张汝彬,号雅範)先生的活动轨迹就在虹口大名路一带(今白玉兰广场附近)。当年,我祖父开股东会的地方就在东长治路、西安路这里,过去家族的房屋、店铺都在白玉兰广场边。记得我祖父说过,从前吴淞路的尽头是连接大桥的,后来大桥被拆除,如今吴淞路只与北苏州路相交而不连接大桥。1876申报刊登广告时,大桥已被拆除,而广告所称的老大桥则完全可以理解。所以,虹口老大桥可能就是今天已经不存在的一座大桥,而虹口老大桥这个地名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不为今人所知。The lost Bridge —— 那,就是已被人们遗忘的大桥。

老大桥历史照片(大约拍摄于1870-1873年左右)

在上海市测绘院工作的张渊源也是一位咖啡爱好者,他喜欢口味纯正的咖啡,每天到单位之后,会来上一杯美式咖啡或意式咖啡。对于老大桥以及老大桥直街的位置,在收到节目组发来的问题之后,他进行了一番调查:

老大桥是指韦尔斯桥,在外白渡桥西侧。档案记载1871年5月13日晚5点左右,“聚集在黄浦公园听音乐会的人们听到了一阵巨响,由于桥基上的两根铁柱断裂,已建成的部分桥身掉落在苏州河中,当时许多人目睹这一事件。”1873年7月28日,工部局花费1.25万银两在韦尔斯桥东侧建成一座长约117米,宽约12米,两边还辟有2米多宽人行道的木桥,新建的木桥对所有华洋居民免费。因木桥在“公家花园”(Public Garden, 今黄浦公园)附近,工部局将新大桥命名为为Garden Bridge,中文有译为花园桥,也有译为公园桥的,因那时没有统一中文名。木桥后来改为了钢结构桥,这座桥就是上海人非常熟悉的外白渡桥。

张渊源在1875年的老地图上标注了老大桥和外白渡桥的大约位置

应节目组的要求,张渊源利用1875年的老地图重新标注了老大桥和外白渡桥的大约位置,他认为:“四川路桥俗称白大桥,所以可以被排除。老大桥直街三号今天已经查不到具体的位置,按我的理解,老大桥的位置在今天吴淞路南端的苏州河边,这条老大桥直街可能是北苏州路的一段。”

老大桥的位置在今天吴淞路南端的苏州河边

当年上海的咖啡一条街

今天,8530家咖啡馆遍布上海的街头巷尾,南京西路、武康路、安福路等都形成了咖啡馆密集的街区。据孙莺介绍,近代上海的咖啡馆主要分布在霞飞路(今为淮海路)、北四川路(今为四川北路)、霍山路以及西藏路一带,当时的这些马路形成了咖啡一条街。

近代上海咖啡馆地图:当时霞飞路(今为淮海路)区域的咖啡馆

1941年12月,西藏路、南京路一带迎来了咖啡业的全盛时代。到1943年底,短短的西藏路上有十几家咖啡馆,包括萝蕾、大中华、皇后、爵士、时懋、金谷、圣爱娜和远东等,因为大都是广东人开设的咖啡馆,里面的西餐,也是改良版的粤菜,所以西藏路被称为广东咖啡街。

说到广东人,这里要提一下,要研究近代上海的文化历史,是绕不开广东人的。上海开埠之后,广州口岸逐渐失去了商业优势,原本开设在广州的洋行纷纷迁往上海,洋商和广东商人大批涌入上海。数量众多的广东人生活在上海,对上海的城市生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42年6月开业的萝蕾咖啡馆是西藏路上第一家咖啡馆,特色是“咖啡夜座”。当时公共租界规定,舞场必须在晚上十时结束营业,于是兴犹未尽的舞客们携舞伴转场萝蕾咖啡馆,吃夜宵,听音乐,劈情操。

1942年7月,汉口路西藏路口的皇后咖啡馆也开幕了,特请女明星陈燕燕和顾兰君剪彩,电影巨头张善琨、吴邦藩和张松涛揭幕,排场可想而知。皇后咖啡馆打出的招牌是“德国大菜、美国咖啡、方登沙达、新型舞池”,比萝蕾咖啡馆的钢琴伴奏更有噱头了。再加上皇后咖啡馆的经理是著名演员黄河,常有明星、导演、编剧在此喝咖啡谈工作,吸引了大批影迷,所以皇后咖啡馆的生意也是极好。

当时,杏花楼老板的儿子李满存常去萝蕾咖啡馆和皇后咖啡馆叙坐,见咖啡馆的生意如此兴隆,亦动了开咖啡馆之念。他和几位朋友合资,准备也在西藏路上开一家咖啡馆。

正巧大中华饭店西厅正在招租,西厅地处福州路,沿街有十扇落地长窗,视野开阔,地理位置极佳,很适合开咖啡馆。当时有意租下西厅的人不少,李满存与大中华饭店的经理戴步祥的儿子戴桂荣是好友,于是就把戴桂荣拉着戴桂荣入股,以西厅的租金作为入股资本。因为开在大中华饭店内,所以,这个咖啡馆就叫“大中华咖啡馆”。而当时主持大中华咖啡馆的是陈蝶衣,是上海有名的报人。

位于西藏中路200号的大中华大楼,当年“大中华咖啡馆”曾经开在大楼西厅位置

节目组来到了位于西藏中路200号的大中华大楼,大中华大楼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大楼旁边是杏花楼总部所在,也是一种历史巧合。在拍摄时,我们遇到了几位住在此地的居民,其中一位阿姨是1975年搬进大中华大楼,她也记得这栋建筑最早是有咖啡馆的。

从建筑内部结构来判断,当年西厅的“大中华咖啡馆”,今天大致位置是西藏中路192号附近,也就是老字号邵万生与津久咖啡跨界的咖啡馆。

理查饭店的咖啡室与凯司令的咖啡

沿着北苏州路往东走,节目组来到了位于黄浦路15号的中国证券博物馆,这栋优秀历史建筑曾经是著名的浦江饭店所在。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孔雀厅敲响了第一声开市的铜锣,标志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2018年12月22日,浦江饭店华丽转身,中国证券博物馆在此揭牌成立。

在大楼外面,有一块理查饭店旧址的牌子,讲述着老建筑的悠久历史。理查饭店为上海近代第一家外商投资的新式饭店,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很多新生事物,例如煤气、电灯、自来水、电话等都最早在这里出现,理查饭店也是上海最早放映电影的场所。

理查饭店旧址标示牌

浦江饭店内曾经的玫瑰人生咖啡吧

在中国证券博物馆一楼入口处旁边,我们发现了之前浦江饭店内开设过的玫瑰人生咖啡吧,咖啡吧留下了经典的布置和部分装修。其实,在上海的独立咖啡馆出现之前,很多旅馆、饭店内开设了咖啡消费场所。据目前可查证的最早资料显示,内设咖啡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846年的礼查饭店。孙莺强调,只有专门经营的、有独立门面的咖啡店出现,才说明了咖啡在上海开始真正意义上地发展起来了。

节目组一行最后来到南京西路,作为上海的繁华商业街,南京西路区域的咖啡馆很多,被誉为上海咖啡馆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我们选择了老上海非常熟悉的凯司令,凯司令的栗子蛋糕是许多上海市民所喜爱的,据说张爱玲也非常爱吃栗子蛋糕,栗子蛋糕就是这位女作家的旧梦。

位于南京西路的凯司令三楼供应西餐和咖啡

凯司令的古典冰咖啡(图右)和其他特色咖啡

凯司令的一楼销售面包和蛋糕,二楼借给其他餐饮企业,三楼供应西餐和咖啡,这家店供应咖啡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站在马路对面,可以看到凯司令三楼玻璃上非常醒目的咖啡字样。

我们走上楼梯来到三楼,下午时分,店内坐着几位中老年市民,倒是没看到年轻白领。我们为嘉宾和同事点了凯司令的古典冰咖啡和其他特色咖啡,对于咖啡的味道暂不做评价,在这里品的应该是一种咖啡文化,同时感受老上海的情怀吧!

《新闻报》1931年4月1日广告

凯司令门店现在的招牌都标注1928年,以展示这家企业悠久的历史。不过,孙莺从《新闻报》1931年4月1日刊登的一则广告当中找到新的发现,凯司令西菜社于1931年4月2日开业,而当时餐厅的门牌号码为静安寺路1001号。

孙莺说,“我们去的这家凯司令门店,其门牌号码为南京西路1001号,说明凯司令西菜社这家店应该还是在其原址经营,这也是研究上海城市史过程当中比较有趣的发现。”

各位读者朋友,侬欢喜吃咖啡伐?侬一般会选择哪家咖啡馆?欢迎在留言当中一道分享。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往期节目: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① | 对话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亮相央视,好戏勿断,就想让侬欢喜!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② | 电影学者解读《中国乒乓》,带来独家“彩蛋”,主持人流泪观影,太感人了!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③ | 和复旦教授兜兜逛逛大学路,未来周末有望变成步行街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④ | 梅花樱花桃花,你能分得清吗?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⑤ | 网红马路永康路有啥大变化?当年“咖啡三巨头”影响定位,迭代更新的小马路会更精彩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⑥ | 黄浦江畔的“温度计”不见了,背后有段上海城市工业记忆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⑦ | 两百年前造的本地老房子重修了:九旬老人居住其中,年底有望亮相开放!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⑧ | 衡山路上这座老宾馆有新故事了,1934年的海派经典即将重现!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⑨ | 昔日车站码头厂房变身文艺打卡地,看上海工业遗产如何唤醒记忆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⑩ | ZIKAWEI勿好用?徐家汇英文名字应该怎么写?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⑪ | 峨眉路还是峨嵋路?“一路二名”由来已久,写法有望统一!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⑫ | “屋里厢”原来是错的?“上海宁”写法也不对!

作者:严山山
编辑:严山山
来源:周到
视频来源:陈燕菁拍摄、剪辑
图片来源:陈燕菁、严山山拍摄,部分资料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