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上午,新闻晨报·周到首个限时打卡“书报亭”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数字影视体验展——超感试验场”正式登场。“书报亭”由新闻晨报·周到携手数字影视体验展共同打造,在国际电影节期间向市民与影迷公开展示。
本期《上海会客厅·山海经》节目,我们邀请到电影文献专家一道来到现场参观打卡,同时介绍通过“书报亭”在6月9日首发的一本电影新书。
对于新闻晨报·周到现场别具一格的“书报亭”,长期从事海派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的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孙莺表示,她看到“书报亭”,感觉有点像小时候买报刊杂志的那个书报亭。不过,这个“书报亭”的功能和造型已经与过去传统的书报亭完全不一样了,如今已经成为配合电影节主题活动的一个打卡点和展陈空间。
看到“书报亭”在展览现场亮相,上海退休教师、漫画家罗志华心情非常激动,“在学校门口曾经有一个书报亭,那时候学生的书包里也经常可以看到《电影画报》和《故事大王》等书刊。如今,十字街头取而代之的是早餐亭,学生的书包里除了教科书外很少有别的书了。”6月9日下午,他特地创作了一幅漫画发给《上海会客厅·山海经》节目。
在孙莺的记忆当中,小时候自己常去日晖电影院看电影,她记得当时连看了两遍《虎口脱险》,“也许那时候觉得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吧!”
在读大学时,孙莺经常会反复观看《乱世佳人》《魂断蓝桥》这些经典电影:
看电影其实也是对人生的回顾和时刻。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于人生的感悟是不一样的,每一次去看同一部影片,获得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其实很多观众看着银幕上的那一幕,其实他们也是在回想自己的人生,影迷,影迷,他们迷的是这一点。和自己的人生相互映照,引起共鸣,所以才会痴迷于电影。
作为骨灰级文青,孙莺个人对于这次参加展映的德国影片比较关注。而在这次电影节展映影片当中,她最想看的是《末代皇帝》4K修复版,这部由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导演、长达163分钟的电影有她非常喜欢的尊龙、陈冲、邬君梅等多位演员参演。
作为海派文献研究者,孙莺在此之前已经出版了《近代上海影院地图》《近代中国影院地图》《影人忆旧》《影人文墨》四本与电影相关的书籍(由张伟先生主编的《海派文献丛录》电影系列,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而这次《好莱坞在上海》是刚刚面世的一本新书。看到自己编写的新书在6月9日这天终于面世了,孙莺心情非常激动。
《好莱坞在上海》这本新书的前言部分是孙莺在5月18日才完成的,而出版时间和印刷时间均为6月。而早在5月15日,孙莺就通过朋友圈透露了新书即将在6月9日出版发行的消息。
据当天专程赶来送书的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黄晓彦介绍,《好莱坞在上海》进入最后的印刷阶段恰逢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举行。为了赶上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并配合晨报首个限时打卡“书报亭”活动,出版社工作人员加班加点,蹲守印刷厂,等6月8日第一批新书完成印刷之后,在6月9日上午第一时间将这批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送到晨报“书报亭”活动现场,而孙莺在“书报亭”内为《好莱坞在上海》首批新书签名。
A 新闻晨报·周到: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Q 孙莺:上海不仅是中国电影的大本营,也是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大本营。这本书从近代文献报刊中选辑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有关的文章68篇,分美影漫谈、文人谈影、访沪影人和访美影人四个章节,记录当时好莱坞影片和影人在上海的动态以及中国影人在好莱坞的见闻,可从中一窥好莱坞电影在近代上海的发展脉络。
A 新闻晨报·周到:这本的书名叫《好莱坞在上海》,那么好莱坞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能否为影迷和读者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Q 孙莺:好莱坞是Hollywood的音译,本义为“冬青树”,位于美国洛杉矶西北部,面积十余平方千米,19世纪末,美国房地产商哈维·威尔科克斯买下此地,以Hollywood命名。
20世纪初,有一个摄制组到好莱坞附近找外景,发现此地四季阳光明媚,气候温和,景色绝佳,便在此择地建了一家电影制片厂。1913年,导演西席·地密尔来此拍摄了影片《红妻白夫》(The Squaw Man),好莱坞由此始引起外界的关注,渐而成为影片公司的汇集地。
就Hollywood这个词而言,当时在上海也有不同的译名,如“荷莱亚特”“好莱坞”“好兰坞”等。1925年4月25日,爱普庐大戏院上映影片《好莱坞》;1925年5月1日,柏晋在《时报》上发表《评〈好莱坞〉影片》一文。足见此时的上海,“好莱坞”译名已颇为常见。此外,花兰坞、花蓝坞、霍莱坞、荷里活、荷莱坞等译名亦杂见于诸报刊之中。
A 新闻晨报·周到:作为一种文化标识,好莱坞当时带给上海哪些影响呢?
Q 孙莺:好莱坞在上海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以“好莱坞”命名的刊物即有数种,如《好莱坞电影旬刊》、《好莱坞》三日刊、《好莱坞》周刊、《好莱坞日报》和《新好莱坞》等。除这些刊物之外,在上海,最知名的莫过于好莱坞大戏院。戏院于1929年3月21日开幕,院主为粤人张斌,据说,张斌曾经留学美国七年。好莱坞大戏院所上映影片,以美国影片居多,一度生意不错。1930年,好莱坞大戏院由谭永业接办,后更名为国民大戏院。
好莱坞电影对于上海的影响,遍及诸多方面。如1928年,李小舟在北四川路月宫饭店对面开设的好莱坞照相馆、1938年开幕的好莱坞乐园(愚园路1204号),1935年开幕的好莱坞舞厅等,都是沪上较为知名的商业场所。此外,各种以“好莱坞”为名的小商铺,亦层出不穷,如好莱坞酒店、好莱坞香烟、好莱坞雨衣公司、好莱坞花纸行、好莱坞时装洋行公司、好莱坞领带公司等。
其中,好莱坞电影对上海的广告业以及摄影风格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以摄影为例,好莱坞电影的浪漫主义和戏剧化表现,营造出一种独特时髦的好莱坞风尚,这对于惯于追逐时尚的上海人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照相馆的摄影师以及商业广告,为迎合此种风尚,也纷纷效仿,以设备、道具、光影,营造出好莱坞影片中的浪漫时尚情调。这种情调气质,至今仍存,所谓的老上海味道、老克勒风度,其实与30年代的好莱坞风尚紧密相连。
A 新闻晨报·周到: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上海被称为摩登时代,大量的好莱坞影片进入上海,对当时上海都市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Q 孙莺:大量的好莱坞影片进入上海,不仅推动了上海城市摩登化的进程,还将一种外来文化的异质内核,深植于中国电影的诸多方面之中,正如有学者言:“中国本土电影的叙事策略、影像风格以及主题倾向,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好莱坞的影响或者是应对好莱坞的强势而发展出来的。”可以这么说,自中国电影诞生之日起,好莱坞电影就始终伴随着中国电影发展的整个过程。
A 新闻晨报·周到:对这本新书的出版,你个人还有什么要分享的吗?
Q 孙莺:本书的选题由张伟先生拟定书名,并对选文标准提出了要求。遗憾的是,张伟先生在今年1月11日离世。本书的编选虽为我个人独立完成,然皆遵照张伟先生的要求,从数万份与好莱坞相关的文献资料中,遴选出最能呈现好莱坞影响、生发、改变上海城市生活的文章,分辑而成。在这里,要通过这本新书的发布向这位电影史研究大家致敬。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往期节目: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① | 对话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亮相央视,好戏勿断,就想让侬欢喜!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② | 电影学者解读《中国乒乓》,带来独家“彩蛋”,主持人流泪观影,太感人了!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③ | 和复旦教授兜兜逛逛大学路,未来周末有望变成步行街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⑤ | 网红马路永康路有啥大变化?当年“咖啡三巨头”影响定位,迭代更新的小马路会更精彩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⑥ | 黄浦江畔的“温度计”不见了,背后有段上海城市工业记忆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⑦ | 两百年前造的本地老房子重修了:九旬老人居住其中,年底有望亮相开放!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⑧ | 衡山路上这座老宾馆有新故事了,1934年的海派经典即将重现!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⑨ | 昔日车站码头厂房变身文艺打卡地,看上海工业遗产如何唤醒记忆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⑩ | ZIKAWEI勿好用?徐家汇英文名字应该怎么写?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⑪ | 峨眉路还是峨嵋路?“一路二名”由来已久,写法有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