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艺术经虚谷、蒲华、任伯年、吴昌硕“海上四家”的开创、耕耘,进入全盛时期,到1930年代,在吴湖帆、冯超然、吴待秋、吴子深“三吴一冯”的拓展下,在山水画领域又取得了较大成就,其中艺术大师冯超然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秉承着“荣枯何足计,闻达亦非求”的人生哲学,冯超然一心为艺术殉道,他虽然门徒众多,但一生未办个人画展,也从不举办师生展览,因而,2023年7月15日至10月8日,由嘉定区委宣传部指导,嘉定区文旅局和嘉定区文联主办的“草堂传灯——冯超然绘画艺术及余脉传承特展”,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冯超然个人专题展。陆俨少艺术院从家属、博物馆、画院、美术馆、拍卖公司、私人美术馆、个人藏家等处征集到作品70余件套,所展出的冯超然作品和文献多是首次公开露面。
冯超然(1882——1954),近代著名书画家,江苏常州人。他自童年始即酷爱绘画,十三四岁卖画已有收入。早年精于人物、仕女画,后以山水画著称。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东美术家协会理事等。
冯超然的画斋“嵩山草堂”位于嵩山路上,培养了陆俨少、张谷年、郑慕康、程芥子、陈小翠、汤义方等绘画人才。
冯超然与海派大家吴湖帆的梅景书屋同在嵩山路,两家对门而居,两人过从甚密,无话不谈,彼此的弟子也同为艺友,氛围甚佳。在1930年代到1950年代,冯超然的嵩山草堂和吴湖帆的梅景书屋,是沪上两个最著名的私人绘画学馆,为培养海派艺术人才,发扬国画之光作出了贡献。
1954年,打算归养天年的冯超然溘然仙逝,邻居数十年的吴湖帆悲痛不已,与冯超然弟子郑慕康合写冯氏肖像,以纪念这位毕生挚友。这件纪念作品,也成为了此次“草堂传灯”展的海报背景。
在海上画坛“三吴一冯”当中,冯超然属于“三无画家”——无家学渊源、无显赫家世、无师承关系,他能跻身一流画家之列,可见其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冯超然十五六岁时,即随父从常州来到松江,早年曾为典当铺学徒,民国初年来上海,居于嵩山路,以卖画为生。
篆刻大师陈巨来在《安持人物琐记》中记述冯超然在松江当铺做学徒时,曾买得一部《三国志》绣像一百二十回,有二百四十张插图,用油纸临摹了三遍。
这次插图历练,为其后来的绘画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童子功。冯超然的人物画法早年学习唐寅和仇英,后取向改琦,用笔用墨老辣涩重,意境苍茫高古,为海上艺术市场热捧。因其为职业画家,为生计所需,后来画种逐渐拓宽至山水、花卉。可以说,冯超然在海上画坛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
1927年,居于嘉定南翔的陆俨少在清末翰林王同愈的引荐下,来到上海嵩山路冯超然寓所,行了拜师之礼,成为冯超然弟子。
虽然因为当时交通条件所限,陆俨少在冯超然门下学画机会并不多,但陆俨少始终记得冯超然先生对他说的三句话,这三句话甚至影响了陆俨少一生。
冯超然见陆俨少的第一句话即是“学画要有殉道精神,终身以之,好好做学问,名利心不可太重”。
在冯超然指导下,陆俨少临过很多古人作品。冯超然对陆俨少和另一位弟子张谷年教育最多的一句话是“中国山水画自元明以后,流传有绪,不绝如缕,一条线代代相传,现这条线挂到我,你们两人用功一点,有希望可以接着挂下去。”
冯超然还对陆俨少说:“人家学生像先生,我有不像先生的学生。”
虽然这三句话只是绘画以外认知上的理念,但对当时来自乡下的小年轻陆俨少来说,几乎就是一盏黑夜里的明灯,指引着陆俨少毕生按着这条路径一直走下去,直至为新中国山水画史创造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冯超然的“殉道精神”为陆俨少奠定了一生治学所必须的献身精神和思想基础。无论在他后来的务农和逃难过程中,甚至在他画笔被没收的日子里,陆俨少都从未放弃过画画。
冯超然的“一根线”理念,使陆俨少明确了艺术家所肩负的时代与历史使命感,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中国最后一个文人画家”的崇高历史地位,“这根线”也由此变得绵长和不朽。
冯超然的“不像先生”之说,为陆俨少创造了自出机杼,自创新格的自信心和客观条件。陆俨少拜师而不学师,且跳过师傅学师傅的师傅,以其命维新的文化操守,终于创出一片崭新天地。
这“一根线”经过陆俨少,又传给了后来者,真正起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