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冠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可说是影响力卓绝的美国指挥家,他同时也是作曲家、钢琴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教育家。1973年他受母校哈佛大学邀请,登上哈佛诺顿讲坛(Norton Lectures),做了六讲洞见深刻的讲座。这六堂讲座在当时借由电视媒介传播,收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结集出版后更是成为经典。今年恰逢讲座发布50周年,上海三联书店引进出版了该讲座文稿——《未作回答的问题:伯恩斯坦哈佛六讲》(以下简称《伯恩斯坦哈佛六讲》),这是伯恩斯坦哈佛六讲中文译本的首次出版。
那么,作为一本让普通读者感觉有些深奥的音乐类图书,上海的出版单位为何要坚持推出这本看似小众的图书?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期的《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7月22日晚上,上海三联书店在上图东馆B1的乐享厅(又名红厅)为《伯恩斯坦哈佛六讲》举行了一场新书分享会,邀请音乐学家杨燕迪、艺术家赵穗康、中文版译者庄加逊三位嘉宾和读者一起分享,而三位嘉宾都与新书有缘。红厅一共有205个位置,当天虽然有暴雨,但座位全满,而晚到的读者干脆直接坐在地上,读者对于音乐讲座的热情可见一斑。
记者在上图东馆遇到了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第九届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教授,他此次是专程来沪为这本新书“站台”并做讲座的。作为著名学者,杨燕迪教授其实与上海有很深的缘分,算得上是半个上海人,他在上海学习工作几十载,任教上海音乐学院多年,并曾担任过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
作为知名音乐学家,杨燕迪也是当时引进这本书的推荐人之一,对于这本新书的小众性,杨燕迪表示:
其实在这本书当中,伯恩斯坦讲得很清楚,尽管他引用了语言学的一些概念和方法来观察音乐,试图触及一些音乐理论问题,但是很关键的一点,他自己在书中讲得也得很清楚,他还是希望让更多的业余爱好者通过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音乐。特别是用语言学的办法,让读者知道音乐的一些技术性机理,比如伯恩斯坦把音乐的词汇、句法还有结构,用语言学的一些概念切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业余爱好者来走进音乐,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用意。
这本书尽管有一定的学术性,而且也比较小众,但因为有刚刚提到的这样的一个角度,再加上伯恩斯坦是一位伟大的音乐普及和教育工作者,而且是一位明星式的人物,尤其是他当时在纽约爱乐乐团担任总监时,发起了大量针对年轻受众的音乐会,所以他在音乐教育方面非常有经验。上海三联书店推出这样一本书,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们进一步走进音乐、理解古典音乐内在的一些更深刻和更深邃的内涵,我觉得还是很有帮助的。
多年之前,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简称FIT)美术系教授赵穗康曾试图帮助上海三联书店引进出版这本书;有意思的是,对于当时将这本书引入中国,赵穗康在其刚刚出版的新书《拾穗:艺术,创作,反思,自己》当中有过剧透:
2016年冬天开始,我在复旦哲学学院开了一系列的讲座和课程,2018年春季,通过伯恩斯坦讲座的一些片断,我具体分析了音乐形式的一些基本因素。很多年来,我一直希望结合自己的想法,把伯恩斯坦的诺顿讲座《未作回答的问题》介绍到国内来。我希望由上海三联书店、上海音乐学院和复旦哲学学院,从学术的角度一起来做这个计划,但是这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搞成,所以我的心里老存一个疙瘩。
上海三联书店在计划引进《伯恩斯坦哈佛六讲》时,因一直没有解决版权问题而搁置,直到在合作者雅众文化的书单当中发现了这本书,并迅速达成合作,并最终在今年成功出版发行。
作为亲历《伯恩斯坦哈佛六讲》这本书在中国漫长出版过程的见证人,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引进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有杨燕迪、赵穗康两位专家的推荐,另一方面该书也符合出版社的出版理念:
作为一家比较专业的出版社,我们所面临的是相对来说比较专业的读者群。根据我们长期以来的出版经验,这本书看起来似乎有些小众,但是对于小众这个概念,我们实际上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说,小众的读者人群是比较小的,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个读者人群虽然小,但它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有些大众出版领域的读者基数看似非常之大,但其中竞争也是非常之激烈,看似很庞大的一个受众群体,真正能落实到一些具体书出版的时候,它(的发行量)并不稳定。
对于出版社来说,有这样一个专业的且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读者群,就能够确保一些比较专业的出版物,或者说有一定深度的出版物、积累了很多年的出版物有一个固定的读者群,而且读者黏性是非常高的。这也确保了我们不少学术书在引进过程当中,或者在约稿的过程当中,就内容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点。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内容本身是不是有价值?它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读物的这种潜质?而在一个比较长期的出版发行过程当中,往往有些书还能畅销。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上海三联书店引入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的《叫魂》(Soulstealers),在获得中文简体本版权之后在1999年首次推出《叫魂》的简体中文版。该书出版周期长盛不衰,被誉为一段出版界的佳话,累计印数在70-80万册之间。
《伯恩斯坦哈佛六讲》新书首版印数为7000本,对于这7000本新书的销售,黄韬个人表示乐观。
在讲座时,一位老先生问记者,手中的这本新书标价多少,记者给他看了一下封底的价格148元。讲座散场之后,门口排起了签售的长队,三位嘉宾给读者进行签售。离开图书馆坐地铁时,记者在车站又遇到了老先生:“书买好了?”他笑着朝记者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