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外滩建筑节”盛大开启,有哪些好玩的? - 周到

首届“外滩建筑节”盛大开启,有哪些好玩的?


2023-09-21 21:35




由上海外滩美术馆(RAM)与洛克·外滩源(ROCKBUND)联合发起,上海外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指导的全新项目“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于2023年9月22日至10月6日举办。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外滩源的公共空间为我们城市提供了什么新面貌?普通人在这个建筑节上能玩到什么?记者这就一一为您揭晓。

 

 


首届外滩建筑节以“公共空间”为主题

 

首届外滩建筑节是一个以“公共空间”为主题的活动。公共空间位于洛克·外滩源街区,具体来说就是北京东路、虎丘路、南苏州河路合围的街区。

在为期15天的首届“外滩建筑节”活动中,这个城市最新的公共空间将容纳休闲、表演、集市、展览、对谈、声音装置等,引燃跨界城市生活。

整个活动期间,特邀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出任艺术总监,举办百余场以“公共空间”为主题的艺术活动和思想对谈,丰富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感知与经验,庆祝城市的多元活力。



首届外滩建筑节所在的洛克·外滩源街区地图


外滩源新添博物院广场

 

由戴卫·奇普菲尔德主持设计的上海外滩美术馆全新入口与博物院广场于活动开幕日全面开启。博物院广场是外滩源的新地标,位置就在虎丘路20号上海外滩美术馆背后,四面新老建筑的合围中,释放着公共空间的无限魅力。



全新启幕的博物院广场


为什么取名叫“博物院广场”?因为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前身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院——亚洲文会博物院,始建于1874年,1932年改建成五层高的亚洲文会大楼。如今的博物院广场回应了历史,同时激活了城市生活空间。

 

建筑&广场&后巷魅力大释放

 

博物院广场是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同洛克·外滩源长达17年合作的又一力作。洛克·外滩源百年建筑街区汇聚了众多建造于1896年至1932年的传奇建筑,它们兼容并蓄欧洲建筑风格与亚洲元素,彰显了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上海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



戴卫·奇普菲尔德


近年来,这些建筑经历了多轮翻新与改建。千禧年初,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受邀修缮、更新和改造洛克·外滩源的11栋历史保护建筑以及众安·美丰大楼,并对美术馆全新入口与博物院广场进行改建。

在博物院广场上,中央是个圆形水池,倒影着四周的百年建筑杰作,以及在广场上游走着的各色身影。广场四周,散落着不少长条形的水泥台阶和长凳,演绎着开放区域的松散、随意、共享意味。



博物院广场上的水池



虎丘路和圆明园路的新老建筑之间,还设计出一条后巷——安仁里。在这条弄堂里,散落着画廊、美食、书店和声音装置等,弄堂尽头建筑立面上,还有着高耸的装置作品。

在阐释洛克·外滩源公共空间设计理念时,戴卫·奇普菲尔德表示,那可能是里弄和后巷,是点缀着流动小贩的街角,是某个熟悉的门廊,抑或是朋友之间适意畅谈的长凳。他们为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互通提供了凭依。上海的传统社区保有对这些空间的珍贵记忆,它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融聚汇、共享时空的场所。


安仁里


安仁里尽头墙上的装置作品


在外滩建筑节,我们能玩什么?

 

步入外滩建筑节活动现场,你完全看不到目前网红的那些鲜亮夸张的打卡装置,却有着对城市生活的极大容纳,这就是设计师和团队对“公共空间”的思考。

戴卫·奇普菲尔德从一开始就提出避免再造一个奇观化的物件,他选择关注城市空间对公共生活的承载力,他将一些装置分散在博物院广场及周边里弄,使之成为街区内历史建筑的低调延伸。其创造的空间被用作各种自发城市行为,例如休闲、集聚、表演等等。



公共空间内的声音装置


艺术家吴艳丹在博物馆广场上表演



因此,在外滩建筑节期间,共计超过一百场活动在街区这个公共空间展开,内容包括声音装置、音乐快闪、戏剧表演、即兴舞蹈、数字市集、主题展览、愚人书市等等。

首届外滩建筑节活动从9月22日至10月6日,每天向公众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10:00—22:00;周末和节假日即9月23日、24日和9月29日至10月6日的开放时间为14:00—20:00,观众进入博物院广场需线上或现场预约。

 

 


作者:詹皓
编辑:詹皓
来源:周到
图片来源:何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