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徐汇区华泾镇徐梅路700号的黄道婆纪念公园,由黄道婆墓、黄道婆纪念馆和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培训基地三部分组成,总体占地面积12900平方米,园内以常青树木为主。整体环境清幽,树木丛生,庭院区域采用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型和布局,尽显江南典雅韵味。
一走进纪念公园,正对的是供奉黄道婆衣冠冢的墓区,墓冢前立有汉白玉墓碑,题写“元黄道婆墓”,四周被松柏、黄杨等树木环绕。1962年,黄道婆墓就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又被列为徐汇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位被后人奉为“先棉”的女性,黄道婆生于松江府乌泥泾(今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小时候流落到崖洲(今海南岛),向黎族人学习棉纺织技术,并将黎族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乌泥泾广为传授,并大力革新棉纺织工具,推动了江南棉纺织业发展,极大发展了区域经济。她不仅是棉纺织技术革新家,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杰出女性代表。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
进入东侧是黄道婆纪念馆,2004年列入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纪念馆正中的黄道婆雕塑是由上海雕塑家杨冬白所创作,现代感的雕塑手法彰显出古朴的“先棉"形象,传达着黄道婆那份守正、创新、为民、爱民的精神,可以说是纪念馆的定针标志。值得一提的是院落左手边的“御题棉花图”,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以“一图一诗”讲述整个棉花种植生产过程,就像教科书般被东南亚、日本等广泛流传。
纪念馆以丝路女儿、技术革新、先棉鼻祖三部分讲述了黄道婆的一生及纺织科普内容,馆内以黄道婆革新和发明的纺织工具及各类棉纺织品等吸引着各方来客。
为了更好地呈现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革新,纪念馆内运用图文、投影动画、电子游戏等,与实物工具、棉布成品形成生动有趣、错落有序的参观路线,可看、可玩、可尝试的游览体验,带领游客探寻黄道婆在棉纺织技艺各方面的革新以及“衣被天下”的精神。
最吸引我注意的是:棉花内有棉籽,原先是手工剥除,费时费力。黄道婆在黎族技艺基础上发明的木棉搅车,改进了去棉籽的方法,比美国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早了整整五百多年。还有从一尺长的小弓改良而来的四尺大弓,让弹棉花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黄道婆改革的织布机织出了具有江南特色的“乌泥泾被”,后又经染坊加工制成的曾显赫一时的蓝印花布。一路体验式参观,让游客在纪念馆里切身感受整个棉布生产的过程,从那些上海土布中感受到一份独特的生活之美。
步入西侧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实践基地,从基地的非遗课堂中,传来了“梭梭"声,走近只见多位女性边捻棉拉线边脚踩纱车,沙锭轻快的转着,乍一看到这场景,还以为穿越到了上世纪家家纺纱的年代呢……在活动室各类手工活动和非遗文化讲座会不定期开展,吸引着对乌泥泾棉纺织感兴趣的居民。2006年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振兴传统工艺。说起传承,乌泥泾一直流传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谚。此次实践基地特设了上海文字部微展览,展出的文字布大都由当地普通家庭主妇手工织成于上世纪50、60年代,它们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心向北京天安门”“井冈山”“大干苦干”“美丽青春”……呈现了卷卷积极昂扬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奋斗图景。
来到公园后侧,是绿植茂密的后花园,郁郁葱葱中,满池的荷叶婷婷摇曳……
2022年10月,黄道婆纪念公园升级为国家级3A旅游景区。可以这样讲,这座美丽的园林公园将“先棉精神”与黄道婆文化、“乌泥泾棉纺织技艺”非遗传承,汇聚一堂且交相辉映。
在此特别提醒:如果游客去纪念公园,离开时可以去盖上一枚“先棉”七色套印彩章,留下一张独特的黄道坡纪念公园的明信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