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花响喽,嘭!


纪延卓

关注

我们五零后一代,都知道本篇文章标题的意思!“炒米花响喽,嘭!”这个意思就是外面专门做这个炒米花的生意人,要准备打开滚烫的铁锅,届时会发出一种巨大的声响。

近日,我去接外孙放学回家,走在宜昌路上梦清园对面,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一位做炒米花的生意人,他刚将从超长的三轮车上卸下火炉,准备生火招揽生意。旁边还有事先加工好的爆米花,放在一个个塑料袋里,用塑料绳扎紧摞在一起。

见接孩子还有五分钟预留时间,就上前与他攀谈。他是个爽快人,见我主动上前询问,就聊起这个爆米花的话题。

他对我说,他爷爷辈就是制作爆米花的,做到他已经是三代了。他指着地上这只火炉说:“这只炉子已经跟了我五六年,这个生意现在很难做,如今的孩子很少吃这个。但新上海人,他们还是有人会吃,有些人刚从农村来上海不久,饮食习惯还没改变。”

他说现在做爆米花,主要时间段是冬季,生意最好的当然是春节前。孩子们放假,他们在外面玩看到有做爆米花的,就会叫大人来加工,或者买现成的。“我这里预备的有年糕片、玉米、大西米、大米,但是多数人还是喜欢当场加工。”

聊着聊着,我就想起了我们这一代有关爆米花的童年往事——

孩提时,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尤其是男孩子肚子经常饿得慌。我们村有时会有一位街头爆玉米花的生意人,这是个流动摊贩,什么时候来没个准。

那时,我总觉得生意人很嘚瑟,在我们孩子眼中俨然就是个有钱人。他到了我们村,先从腰中掏出旱烟袋抽两锅,然后慢悠悠地把米花机和接爆米花的袋子在地上摆放停当。

这米花机是种铁制的、大肚子的物件,机头上有压力表;接爆米花的袋子挺长的,前面是破橡胶轮胎的圆环,橡胶圈儿的前面开一大口子,圆环后面接着个长长的布袋子,布袋尾部必须是开口的,方便向外倒米花,尾部还结着一根儿结实的绳子,系口袋用的。

那时,爆米花生意人到了村里,根本不用吆喝“爆米花啦”,我们这些孩子就是他免费的代言人,都会大步流星往家里跑,气喘吁吁地对着母亲说:“快快,有爆米花的来啦!”每次我都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母亲狠狠训斥:“瞧你个没出息的样子,不就是爆米花吗,看你那馋样!”

母亲说是这样说,但每次都不会让我失望。多数情况下,家里是加工爆米花和黄豆,或黄豆与年糕片。我的印象中,只有在春节前,家里才有年糕片,这个年糕片一定要晒干,若是没完全干,那就完了,年糕片爆出来是一团团的,还发黑。

有时生意人也会当场拒绝:“你家这个年糕片还没干,不可以爆,不然我的铁锅会损坏的!”但有时居民坚持,他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说“爆出来不灵的,我丑话可是要说在前面”。

那时我们这些孩子都在抢时间排队,不出十分钟,就排起了长队。可生意人呢?那这个磨叽,真把我们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

还记得操作程序是这个样子的:先把小煤炉点着,把黑黑的米花机安装停当,往大肚子里倒入各自带的玉米,拧紧盖子,再把大肚子架在火上,用手摇动机器,左转转右转转,转约十来分钟,生意人注意那米花机头部的压力表,等压力到了爆米花的数值,“好,差不多了哇!”于是,生意人把大肚子铁锅从火炉上抬起,把机头套进橡胶圈那大口子里。伴随着一声“炒米花响啦”的吆喝,飞快用铁棒打开压力盖儿,只听“嘭”的一声震天响,伴着茫茫的白雾,白花花的玉米花就射入了布袋子里。

这可是孩子们最激动的时刻,“炒米花响啦”这句话一吼出来,孩子们会立马用双手捂紧耳朵,瞪大眼睛,看着眼前爆竹的一幕。

等生意人把爆好的玉米花倒进筐里,已招来了不少端着玉米、大米的大人和小孩。主人会把主要的部分装进大号铝锅或倒入布袋里,当时都说是“洋棉口袋”。有些特别馋嘴的孩子,会向主人讨吃,于是大方的主人会给孩子每人小半碗,有的孩子拿着碗游走在爆米花摊的附近,主动去找那些爆炸时散落的爆米花。

米花摊前,簇拥着许多看热闹的人群,这些人都是街坊邻居,大家在一起“轧三胡”,有喜欢讲笑话说段子的人在这时就用三寸不烂之舌吹上了。我们孩子最喜欢听大人讲鬼故事,边吃爆米花边听大人讲故事,这个味道真的是好极了。

我只有五分钟时间,看看时间到了,不能再聊下去了,只能不舍离去。一路上,我还在思忖着刚才与爆米花人聊天的经过。远去的童年故事,本来是碎片似的记忆,可现在却完好无损地拼接在一起严丝合缝,可见爆米花给我的印象是多么美好。

2023-10-25 15:50
作者:纪延卓
编辑:纪延卓
图片来源:自拍
来源:申活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