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罗丹艺术中心(罗丹博物馆中国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承办的“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拉开帷幕。
据悉,2020年三星堆文物首次赴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向上海人民隆重推介了三星堆;2021年,上海大学考古文博师生参与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为三星堆贡献了上海大学的技术和智慧。三星堆青铜器此次赴上海大学博物馆展出,可谓与上海有缘。
那么,这次展览有哪些亮点呢?展览在艺术方面带来哪些新的思考?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前往上海大学博物馆展览现场进行了探访。
12月14日为展览向社会正式开放的第一天,市民参观展览需要提前预约。记者在12月13日晚上以校外观众身份提前进行预约,扫描并填报信息,大约用了一分钟左右就完成预约,非常方便快捷。
12月14日上午,记者坐车从报社赶往上海大学博物馆,路上花费大约40分钟。据工作人员介绍,当天最早的一位观众是从杨浦赶来的,早上8点半展览开始之前他就到博物馆门口等候了。
在博物馆的签到处,主办方还为观众准备了“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的纪念章,有一些观众在参观完之后,特意带着笔记本或卡纸用纪念章打卡留念。
这次展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参与承办。记者在现场与一些市民交流,发现有多位市民之前都去四川旅游时打卡过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一位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市民告诉记者,自己在今年10月底刚刚去过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观展,而今天是第一次来上大博物馆看展,没想到能在家门口看到三星堆的展览。几位结伴而来的阿姨,其中有人刚刚去过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也有人去过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一位年轻白领向现场的工作人员询问得知面前的展品是文物之后,非常惊喜,她告诉记者:“没想到今天第一次进高校博物馆参观,就能在这个空间当中看到如此多的文物展陈。”
据悉,本次展览展出的36件以三星堆为主的古代文物与21件以罗丹作品为主的现代艺术品,包括闻名遐迩的“金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着裙立人像”“兽面纹青铜罍”“青铜人形器”等古蜀文明的典型性、代表性器物;以及《巴尔扎克头像》《大战巨蟒的阿波罗》《戴面纱的女人》《地狱之门初稿》等在西方雕塑艺术中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创作。
在展览现场,记者遇到了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作为展览策展人,他向现场的观众特别介绍了两件“明星级”展品。“青铜着裙立人像”,2022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这是其第一次离开三星堆,首次在上海进行公开展出。
这是目前三星堆非常少见的完整的立人像,特别之处在于它把人像在祭祀时期独特的造型刻画得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好像是穿着一件紧身衣,包括身上的一些美丽的花纹。而身躯的弯曲程度,我们推测是在当时蜀王盛大的祭祀场合出现的独特造型。
“金面具”2021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五号祭祀坑,作为文物展品,也是首次来上海展出。李明斌认为:“如果金面具整张全部复原的话,将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大的一件黄金面具,即便是目前的半张脸,也是属于大型面具。金面具可以与青铜面具匹配,当然也可以独立使用,我们从造型、体量、细节等来推测,它与本次展览展陈的青铜人面具有非常的结合关系。”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马琳在现场拍摄,为第二天讲座做准备。作为展览的策展人,马琳向记者介绍了这次展览的策展理念:
展览以“青铜之光”为主题,通过对话的形式探索三星堆与罗丹作品跨文化、跨时空的共通性。三星堆文物和罗丹的作品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青铜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但它们在创造力、文化意义的深度以及艺术风格和技术的传承与演变方面展现出了相似之处。
基于这样的思考,马琳认为展览有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崇尚自然:自然与宇宙。将三星堆的动物造型青铜器与罗丹的神话题材作品并置,展示双方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赞美。如虎形器与创世纪、兽面纹铜罍与酒桶里的酒神巴克斯对话。
二是以人传神:人物雕塑的表现。罗丹的人体雕塑与三星堆的人像青铜器并置,展现两者在表达人物形象方面的不同风格和技术。如着裙立人像与惠斯勒、戴金面具人头像与戴头盔的智慧女神对话。
三是敬天通神:神话与宗教主题。展示三星堆与罗丹作品中的神话和宗教元素,探讨古今、中西对于超自然和神话主题的艺术表现。如罗丹、但丁、地狱之门、思想者与三星堆鼎尊跪坐人像、尊、跪坐人像对话。
马琳认为,本次对话展体现了不同文化和时代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不仅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次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盛会:
这种展览方式不仅仅是将古代艺术品与现代艺术品放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艺术在不同时代的延续性和变革性,让观众能够在时间的纵深中感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通过这样超时空的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性,从而增进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欣赏和尊重,还激发了对于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