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不是预制菜,锅气很足,好吃!”
“一边吃饭一边大厨就在你旁边炒,直接看得到,吃起来放心。”
随着网上预制菜讨论的增多,市场上一些非预制菜的餐厅纷纷打起“现炒”的招牌,这其中,明厨亮灶的餐厅走红了。过去,明厨亮灶是为了证明后厨的卫生情况,如今却成了证明不是预制菜最直观的手段。
记者了解到,随着明厨亮灶越加受到顾客欢迎,有些新开业的餐厅布置开放厨房,正是出于“让顾客见证炒菜过程”,自证非预制菜的目的。
“味道不错,非预制菜!一周吃了三次。”“确实是餐餐现炒,现在在普遍预制菜的快餐里比较难得了。”近来,黄兴路一园区内的湘菜店成了附近的大热门,而这家店最令人称道的就是“现炒”招牌。
中午11点半,记者来到这家餐厅,发现还没有什么客人,老板坐在座位上,店员们正在为午高峰做着准备。“别看现在还没什么人,到12点就要开始排队了!”老板笑着说。
记者观察四周,发现店内最醒目就要数一块大灯牌“在预制菜盛行的年代,现炒绝对是快餐中的奢侈品”,而在灯牌下方,有两个方形小窗,直接对着后厨灶台。食客可以通过它们,看到厨师们颠锅炒菜的场景。
扫码点餐可见,这家店以湖南盖码饭为特色,有长沙辣椒炒肉盖码饭、湘西猪肝炒肉盖码饭等等,前来就餐的食客几乎人均点一碗盖码饭,附赠一份小汤。
记者在11点33分左右点单,由于当时客人较少,因此11点38分就已经上菜。而到了11点50分左右,忽然迎来就餐大潮,一波又一波的顾客很快坐满了餐厅,到了12点之后,门口更是排起了长队。
记者注意到,当就餐人数变多后,上菜速度也就慢了下来。邻座12点左右下单的盖码饭,大约过了十多分钟才上菜。
“高峰时期,他们集中相同的订单,厨房一锅炒出来,可以分好多份,但肯定是现炒的。”挂着工牌的孙先生常来这里吃饭,看重的就是货真价实“现炒” 。一碗热腾腾的长沙辣椒炒肉盖码饭端上桌,油汪汪亮晶晶,带着刚出锅的特别香气,“好吃才会一直来。”
记者注意到,也正是因为“现炒”,在开发新菜时,餐厅还会遇到一点小麻烦。比如, 新菜之一的茶油云耳炒鸡盖码饭,有顾客点了吃后,发现里面都是碎鸡骨头,餐厅得到反馈后,立刻撤换了一份其他口味的饭。
“如果是工厂出来的预制菜,品控肯定不允许里面有碎鸡骨头。这也算是现炒的小麻烦吧。”孙先生评价道。
“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过来。在预制菜泛滥的今天,厨房里的小哥们个个忙得热火朝天,每一道菜都是现场烹制,非常透明。”在大众点评页面,有顾客大大地点赞。
位于杨浦区硕和生活广场的另一家湘菜馆,新开业于今年8月,店堂布局选择了明厨亮灶。
餐厅负责人陈老板说,过去饭店明厨亮灶是为了证明后厨的卫生状况,如今让顾客看到现炒过程,也是为了证明自家非预制菜。
现场可见,餐厅中前部是顾客就餐区,而最里侧则是安装了大幅玻璃的后厨。顾客可以一边就餐,一边关注后厨内的烹饪动态。
然而,这种模式看上去简单,对新的商家来说却颇为不易。并非设计装修上的花费,而是一种选择上的难度——开业一家以非预制菜为招牌的餐厅。
“我们是一家地道的湘菜馆,所以总共从长沙聘请了十多位厨师,使不使用预制菜,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力成本。”陈老板透露,这十多位厨师中,不少手艺好的师傅月收入在万元以上,最高的大厨月收入接近两万元。若使用预制菜,每月这一二十万元聘请厨师的成本就能省下来。
将后厨做成开放型的,也让餐厅无法在中途“改弦易张”。非明厨亮灶型的现炒餐厅,如果一旦想用预制菜,还可以偷偷改,但亮出厨房的就杜绝了这条后路。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旗帜鲜明打出非预制菜招牌的往往是湘菜、山西菜、福建菜等地方菜,这是什么缘故?
陈老板透露,目前预制菜产品还是以泛地域的标准化的口味居多,细分到地方菜领域的较少。“其实现在地方菜的预制菜也开始有了,比如有些本帮菜也做成了预制菜。”
如今,许多顾客都看中餐厅的“非预制菜”属性,能边吃边看厨师炒菜的模式愈加流行。
“今天吃的这家在点评就是拒绝预制菜,厨师直接在我右手侧。”在网上一条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微博中,有网友写下评论,并贴了一张图。图中,她就餐的桌子紧邻一个透明玻璃厨房,厨房内一名厨师正在颠锅炒菜,而在灶台上方,有着一行俏皮小字“吃碗里,看锅里”。
这是一家位于苏河湾的福建菜餐厅,在大众点评页面醒目处,赫然打出“本店无预制菜”的图标。
餐厅以“一家隐藏在厨房内的餐厅”为招牌,明厨亮灶下,顾客们仿佛在厨房里摆开桌椅吃饭。
记者在现场看到,玻璃厨房内的菜肴制作完毕后,经由小窗直接递到客人桌上。
而对于尚未明厨亮灶的餐厅,若是现炒烹饪,也会成为口口相传、坊间推荐的目标。
宁国路的一家山西菜店,就是山西籍客人们钟爱的“驻沪办食堂”,这里不仅以“非预制菜”闻名,食客们甚至能从菜品口味分辨厨房有没有换大厨。
“口味不错。上菜虽然很慢,但真的所有菜都是新鲜做的,上来都有锅气。”“与其是预制菜,宁愿吃点热乎的。”“换师傅了,和以前味道有差别……”
这些主打非预制菜的餐厅,许多都被食客们赞美“有锅气”。
这个词显然非上海的本土说法,但望之却很能让人心领神会,有种“热腾腾的出锅气息”的感觉,“锅”字为重点,与各种用电器加热的预制菜有本质区别。
随着预制菜工业的飞速发展,如今,靠舌头来分辨预制菜与非预制菜正变得越来越困难,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食客,对“下馆子吃到预制菜”保持着心理抗拒。
市民周爷叔是个会烧菜也会吃的“老饕”,一直以来爱好下馆子品鉴美食。过去,他很容易分辨菜肴是不是明火炒制,但现在感觉有点难了。“希望明厨亮灶的餐厅越来越多,让顾客亲眼看看后厨的烹饪过程,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样无论接受预制菜还是不接受预制菜的顾客,都能明明白白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