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金庸先生 | 上海会客厅 - 周到

他们眼中的金庸先生 | 上海会客厅


2024-03-10 17:11

2024年是金庸先生诞辰百年。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市,他是蜚声世界文坛的文学家,所创作的15部中长篇武侠小说,合称《金庸作品集》,被誉为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

3月10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均刊文纪念金庸诞辰一百周年,并讲述了金庸先生与两所高校的渊源。北京大学学生武侠文化研究协会携手校内外多家社团创作金庸作品群像曲《问侠》,以表缅怀之情。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曲《问侠》念白题字

对于许多老读者而言,金庸先生的作品贯穿着他们的童年与青年;对于今天的出版人和文化人来说,金庸先生是武侠泰斗和文学大师。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进行了报道。

上海书城上架展示的金庸作品集(2024年3月10日拍摄)

当年,他们曾经与金庸先生聊过

知名出版家江曾培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也是文艺评论家、杂文家。1998年11月,江曾培借去香港参加第六届沪港出版年会之际,与出版界同仁拜访了金庸先生。

当时金庸先生担任明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在北角的一座大厦内办公。他的办公室位于25层,面积一百多平方米,宽敞、明亮、整洁、典雅。透过一长排落地钢窗,维多利亚港湾的景致尽收眼底。连绵的书架飘散着浓浓书香,从中可见金庸先生著作的各种版本。金庸先生热情地和我们握手,引导我们在靠西的两排沙发上坐下。尽管他当时已年逾古稀,但身体健好,思维敏捷。

我告诉金庸先生,他的《神雕侠侣》漫画版将由上海印行,争取在年内揭幕的上海书城中亮相,希望他届时能到上海与读者见面。金庸表示感谢。他说,上海近年发展很快,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都是令人流连不已的地方,现在又添了一座令人神往的书城。可惜届时他要去欧洲,难以分身,只好等待他日。他向上海读者致敬。

临别时,金庸先生送江曾培一部《射雕英雄传》,送同去的陈保平(著名媒体人、作家,时任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一部《笑傲江湖》 。在送给陈保平的书上签名时,金庸先生还同时写上:“请陈丹燕女士指教。”

1998年11月,江曾培在香港金庸办公室与金庸交谈

3月10日是金庸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日,江曾培写道:“怀念这位拓展了文学王国疆土并赢得四海读者喜爱的文学大师。”

出版人、作家魏心宏曾担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和《小说界》主编,因为工作原因,他曾经在1999年去香港拜访过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和我见面时,他希望我能用上海话跟他交流,我就用上海话跟他说话。他思维敏捷,很风趣,毕竟是经历过大场面的人,也很和善。在香港住了几十年,不过还是觉得江浙上海好。

我的老师严家炎先生对金庸先生评价很高,他将金庸先生评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排名靠前。严家炎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总撰稿人和编著者,我八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他是中文系主任,水平很高,资格很老,还是上海人。

上海作家、文学评论家曹正文(米舒)先生曾担任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他与金庸先生先后见过六次面,分别是香港(两次)、海宁、北京和上海(两次):

1990年,我写了一本《古龙小说艺术谈》(学林出版社出版),这本小说由我恩师章培恒先生作序。章培恒在《古龙小说艺术谈》序言中认定是“新中国评论武侠单个作家的第一部”,与徐国桢撰写的《还珠楼主论》(1949年上海正气书局出版),已相隔了41年。

2000年11月,曹正文在北京大学与金庸先生合影

当年这本书出版后一销而空,一年三版,报社同仁便提议,让我送一本给金庸先生指教。我便寄至香港《明报》,一周后收到金庸信件与《雪山飞狐》签名本。我惊喜之余,有点纳闷,一本书从上海至香港来回,为何如此之快?这个疑问,后由金庸邀请我赴港讲武侠时,才由香港作协总干事(相当于上海作协秘书长)谭仲夏告知,当初金庸先生在香港三联书店偶尔见到拙著,写信于我,并寄签名本。我寄书与金庸寄书,几乎同步。

金庸先生为《金庸笔下一百零八将》题词
金庸先生为《大侠与名探》题词

曹正文告诉记者,他现在一直在喜马拉雅收听金庸小说,光是《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就听了三遍。“为什么一些新武侠小说长久不衰,我想必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好的武侠小说作品,能经得起反复听,金庸新武侠小说比一般的武侠小说更耐听,因为他在构思与布局上花了很大的功夫,伏笔中还有伏笔,新武侠小说融合了传统武侠与侦探小说的特点,在写心理活动中又借签了欧美写作手法,所以才脍炙人口,长久不衰。”

四十年前,他们曾是金庸先生的读者

市民“纳瓦隆大炮”告诉记者,他可能算是国内很早的一批武侠读者,也是较早阅读了金庸先生系列作品的读者:

1981年看梁羽生的《萍踪侠影》,1982年在《武林》杂志上看连载的《射雕英雄传》(这本杂志可能至今家中还保存着),1985年上半年,看完了海峡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两卷本《射雕英雄传》。

1992年左右我就集齐了国内各出版社出版的金庸先生的所有作品,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购买并收藏三联版的《金庸全集》。而且我手上的金庸先生作品,大部分都应该是国内最早出版的版本,以93年前的版本为主。除了亲戚当时借了一套《碧血剑》,弄丢了之后补了一套1994年出版的三联版本。

市民“纳瓦隆大炮”收藏的金庸先生系列作品(部分)
宝文堂书店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倚天屠龙记》以及内页的印章,当时出版未经作者授权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家中有一套三联版的小开本金庸作品集,共计36册。据他回忆:“1994年,三联先是印了一套大开本的(32开)作品集,1999年又印了一套这个小开本作品集。”

周立民说,他四十年前读的第一部金庸小说是《射雕英雄传》:

记得是十六开本,某杂志的翻印本,大约在1984到1985年间,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记不清是哪位同学,又怎么传到我手里的,纸也软了,页角都卷了,要在现在,我是不大会看这种书的,那时候却如饥似渴,而同学能把书借给我则是恩重如山。我必须在几个夜晚读完它,因为还有一群同学在排队等着呢。

三联版的小开本金庸作品集(图片By 网络)

作为文学评论家的周立民认为自己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迷”:

从最初读金庸到现在,我都算不上一个“金迷”,然而这些都挡不住我“迷金”——拿起他的小说就会被迷住,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这令我不能不去想,到底是什么吸引了我?

上海书城展示的部分金庸作品(2024年3月10日拍摄)

资深出版人、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柏伟告诉记者,他最早看到新武侠作品,是在广东的《风采》杂志1981年第一期,当时选载了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第一回。而接触金庸先生的作品应该是1980年代初期,在当时全国最大的书市上海书市上买到了出版物:

我是在展览中心举办的上海书市买到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出版的《书剑恩仇录》,这应该是最早的新武侠作品出版物;另外一本则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萍踪侠影》,这些也是我第一次接触金梁的作品。

至于上海书店最早发行的金庸作品则是《射雕英雄传》,这时候我还只是读者,并没有进入出版行业。

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翻印的《书剑恩仇录》(图片By 网络)

作家、学者、复旦外文学院教授谈瀛洲接触金庸先生作品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在3月10日告诉记者: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我都看过。在读大学时和毕业后那几年,我就读过他的几本进入内地较早和比较有名的书,如《书剑恩仇录》《笑傲江湖》等。女儿小时候又喜读武侠,我就给她买了全套的金庸,也借此机会读了一遍。

金庸先生有大才,他的文字有瑰奇的想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他太喜欢传统文化,把一些东西囫囵吞枣地搬了进去。他本来不需要依傍这些,而可以自立的。他在晚年还去读英国剑桥的博士,我想象不出有些什么东西是剑桥的教授能够教给他的。

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庄元强(阿庄)曾经去过两处与金庸先生有关的地方。一处为华山,他一个人攀上金庸先生亲笔题词的“华山论剑”华山北峰;另一处则为金庸先生的故乡海宁盐官古镇。

金庸先生亲笔题词的“华山论剑”

庄元强说,盐官古镇这里处处有金庸小说笔下的影子,如想了解金庸其人其事,有三处地方必去一看。一是与他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记》有关的陈阁老宅,二是有拍摄央视版金庸《鹿鼎记》中“丽春院”的主要场景地,三是总括他一生成就的金庸书院。

海宁盐官的金庸书院

庄元强告诉记者,自己原先并不是“金迷”:

我以前写纯文学小说,对武侠小说流派有点看不上眼,认为是通俗读物,家里虽有几本金庸书,但却束之高阁,视而不见。2015年去了华山和盐官之后,才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喜好。正好那一年是金庸武侠小说创作60年征文,我特地花了一个月时间精读了金庸的几本代表作,从此知道老爷子的厉害了。

各位读者朋友,你喜欢阅读金庸先生的作品吗?欢迎在评论当中留言与我们一道分享。

作者:严山山
编辑:严山山
来源:周到
图片来源:严山山拍摄、部分资料图由被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