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倒退”诊断为孤独症,她陪伴孩子成长为“很快乐的小吃货”!“爱星计划”关爱服务来了 - 周到

能力“倒退”诊断为孤独症,她陪伴孩子成长为“很快乐的小吃货”!“爱星计划”关爱服务来了


2024-04-02 19:55
孩子两岁时,王奕发现原本会说话、会背唐诗的儿子,突然开始不说话了,而且变得不愿意与人交往。直到上幼儿园后,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孤独症。

今年4月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孤独症儿童也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看得见却视而不见,听得见却充耳不闻,会说话却沉默不语,就像来自遥远的夜空中,一人一个星球独自闪烁。

如何将更多温暖与力量传递给这群“星星的孩子”?《关于加强本市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7年底,本市将建立健全孤独症儿童筛查、评估、诊治、干预、照料等全链条关爱服务体系。在今天举办的上海市妇联关爱孤独症儿童动员会上,“爱星计划”关爱服务发布,同时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关爱孤独症儿童的各项工作。

2岁时发现孩子能力出现“倒退”

2005年,王奕的孩子出生。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和很多家长一样,他们开始教他背古诗、念字母卡片。

26个字母的教学卡片,教他读一遍,然后我们就发现他认识了,他还拿着那个‘E’说是妈妈,因为妈妈叫王奕,当时觉得这是个天才。”

但到了两岁时,王奕和家人发现,孩子慢慢变得很少讲话,但又会反复讲一句话。比如去停车场时,他会指着停车的牌子反复念“P”;看到马路上的灯坏了,他会说要找人来修。

“原来一些会的能力发生了倒退,比如原来会说话、会背唐诗,突然开始不说话了,而且不愿意和人交往了。”王奕说,当时老人说这和他爸爸小时候一样,虽然他们也觉得奇怪,但对相关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不太清楚到底怎么了。

直到3岁多时,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入学一星期后,一位学过心理学的老师告诉他们,孩子可能有孤独症方面的倾向,需要去医院诊断下。随后,他们赶紧带着孩子去了儿童医院,最后诊断为孤独症。

后来王奕了解到,孤独症孩子发病一般有两种,一种可能很小的时候就发病,比如说6个月就有异常了,这种比较容易被发现。还有一种,孩子一两岁前的发展轨迹是接近普通孩子的,甚至有很多还超越普通孩子,后来才发病,家长对于这种往往没有及时发现。

当时挺崩溃的,回去后查了很多资料,想为什么会这样。另一个也抱有期待,孩子是不是经过康复以后,就算一年跟不上普通人,两年三年是不是就恢复正常或者接近正常了。后来才慢慢知道,这必须要做好全生命历程的心理准备。”

当时,王奕是一名律师,因为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刚开始时她觉得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做业务,只要比以前少做些就好了。但后来发现,她需要24小时陪着孩子,完全无法兼顾工作,于是她当起了孩子的专职陪护。

成长为一个“很快乐的小吃货”

今年,她的孩子19岁了。谈起现状,王奕说,他现在是“一个很快乐的小吃货”。

他去过一个饭店,下次再去时会记得有哪些招牌菜,虽然不认识多少字,但菜单都认识。我们发现教他认字,前教后忘,甚至2+2=4教了这么多年,他都记不住。包括今年19岁,他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原来告诉我18,今年告诉我19,他没有这个概念。但是你拿出菜单,他能念出青花椒烤鱼,但是你把这几个字拆开,他就不认识了。”

虽然孩子的能力还是很有限,有一米八几的个子,整个举止还是像两三岁的孩子,但王奕感受到孩子很开心,也变得愿意出去玩了,和小朋友也有互动。

一路走来,她也走过不少弯路。孩子六七岁时,开始排斥一些康复训练,比如到了后不愿意下车,不愿意上楼。老师教他积木仿搭时,他会拿起积木放到嘴里。

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反思,他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后来去咨询了特教的专家。专家就问了我一句话,‘你觉得他愿意吗’,我当时一下子就明了了。就像今天专家也讲到,我们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为孤独症本身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他虽然年龄很大了,但可能整个生命周期都是困于普通人的儿童期,他的发展始终是在几岁。”

于是,她开始转变,“如果你什么都做不了,那你就让他开心,让他觉得安全、产生依恋感,觉得妈妈是对他好的,周围的人是对他好的”。

到了初中时,她没有带孩子去特殊学校上课,而是选择了居家,同时参加了一个孤独症的家长组织,让孩子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接受舞蹈疗愈、艺术疗愈、手工课、烘焙课等课程学习。

通过这些教育,孩子从小时候的很容易发脾气、崩溃退缩、不愿意表达,慢慢地变得很愿意和人讲话。在这个家长组织里,他还经常去找家长们玩,和他们分享食物。

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融入社会的点,他有了这些技能,我才能带他出去,在饭店大堂吃饭,他不会感到焦虑,不会害怕,也可以带他去看演出、看电影、去公园。他不会打搅到别人,也可以在外面独立地去上厕所。”

谈到未来,王奕希望,《关于加强本市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能够真正落实,这可以解决孤独症家长大部分的问题和后顾之忧。另外也希望全社会越来越关注孤独症这个群体,也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将温暖与力量传递给“星星的孩子”

日前,市民政局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本市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27年底,本市将建立健全孤独症儿童筛查、评估、诊治、干预、照料等全链条关爱服务体系,积极回应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关心关注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孤独症儿童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天会上还解读了《关于加强本市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5个方面16项具体的工作措施,包括将孤独症知识科普纳入医生、教师、儿童福利工作者等职业培训内容,将孤独症筛查纳入0-6岁儿童健康管理,推进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等。

同时,会上发布了“爱星计划”关爱服务,市妇联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聚焦孤独症儿童家庭实际需要,积极链接社会力量、整合慈善资源、搭建关爱平台。

其中包含市妇联关爱孤独症儿童家庭的“星妈港湾”项目,该项目以助力星妈、赋能星妈、关爱星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市建立1+6个服务点,为“星妈”们提供心理咨询、居家康复指导、亲子活动、孤独症儿童短时照护等。

会上成立了“爱星·专家团”,这是关爱服务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的公益性志愿服务组织,凝聚了一批来自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华东师范大学等专业医疗机构和高校的理论研究、医疗康复、临床诊断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聚焦赋能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营造友好社会环境开展科普宣传、义诊和专业咨询等专业支持。

“爱星计划”关爱服务还囊括了汇聚慈善力量的“爱星·基金”,适合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爱星·悦读”书单,为孤独症儿童开设的“爱星·跃动”课程,提供绘画、音乐的“爱星·艺美”艺术疗愈服务,以及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友好融入环境的“爱星·乐享空间”,涵盖教育、康复、社会融合等各领域。


作者:潘文
编辑:潘文
来源:周到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