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怀念我的母亲


苏忠能

早上海志愿者

关注

今天是母亲节,从早晨开始我就默默怀念母亲,那是2000年3月8日上午,当我接到母亲不幸电话后,从上海市区驱车直奔老家,当我跨进老家门口时,母亲刚去世10分钟。家里人痛哭地对我说,母亲一直在等着你回来,10分钟前她听到大门边一声跨步声,以为你回来了,她就安祥地闭上了眼睛。我当时失声大哭……这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让我对母亲深深地怀念,今天特写下此文。

母亲出生于1909年,从小在育婴堂抱来的,历经幼年痛苦,没爹没娘,生活可想而知。青年无依无靠,受尽磨难。中年战火纷飞,风雨沧桑。为了我们这个家,她艰苦一生,勤奋一世。母亲91岁去世时,还不知自己亲生父母姓啥。

母亲生我们姊妹五个,四男一女,我排行老四。父母亲把我们哺养长大,个个健康成长,精心呵护培养,含辛茹苦。母亲很坚强,父亲早去世29年,她百折不挠,勇敢地撑起这个家,把一个个孩子培养成人,成家立业,不辞辛劳。

在我懂事的那时起,母亲是一位勤快的人,待人忠厚,勤俭持家。在粮食短缺时期,历尽饥饿,自己少吃不吃,把有限的粮食给我们吃,自己则靠杂粮野菜充饥。

记得我五岁的那年得了麻疹,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只能母亲精心护理,一个月卧床不得见风,夜以继日看守,把唯一一点粮食给我吃,我终于度过难关。

在我家,父亲全力以赴干农活,打杂工,养家糊口。母亲统揽家事,大小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五个孩子穿着虽当年短布缺料,但朴素整洁,懂事听话,好学上进。尤其是四个儿子长大后都成为城镇户口,而且都在外工作,当时在村里很少见。左邻右舍乡亲们经常夸母亲育儿有方,她总是微微一笑。

随着时光飞逝,孩子们成年成家了,母亲慢慢老了。1981年,母亲72岁,得了一场大病。当时我在部队任通信参谋,收到家里一份电报:“母亲病危,速回”。我急匆匆回家,知道母亲年事已高,准备处理后事。我到家后,两个嫂子和弟媳对我说,医院已发病危通知,只能在家护理等待。随后我到母亲床边,叫了声妈,母亲睁开眼睛很轻说了声“你回来了”,将头转过来看着我,目不转睛。我感觉母亲神志清楚,反应良好。我和家人商量,去乡卫生院再问问情况。卫生院医生对我说,母亲肺炎加胃病并发,年龄大抵抗力低等因素。我听后要求医生开转诊单,转往县第二人民医院。随后我和家人用手扶拖拉机的拖斗上搁一块门板将母亲送往县第二医院。

随即我找了内科主任,讲述了母亲病情,要求全力以赴抢救。内科主任看我一身军服停留片刻,询问了家庭经济情况,郑重地对我说,我们一定尽力。后来,医院进行各种检查,会诊,输液,输血,用药等措施。医生全力抢救,家人精心照料,效果明显,三天转危为安。住院一个多月,治愈出院。母亲神采奕奕回到家中,见人就讲,三儿子救了我一条老命。一活又活了19年。

1987年春天,我看母亲身体可以,邀请她到我部队驻地去一趟,她满口答应。那天,她早早整理行装,我们踏上了上海开往宁波的列车。母亲第一次出远门,又是第一次乘火车,特别高兴。瞭望窗外青山绿水,郁郁葱葱,春意盎然,母亲喜出望外。

母亲看到列车穿过山边时感慨地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山,浪费多少土地?我说山有山的用处,有山有水是江南水乡的特色。列车将通过钱塘江大桥,我说杭州到了。母亲说岳飞被害就在杭州,精忠报国,抗金将领。我很感慨,妈一字不识,还懂历史?她说小时候听人家说的。一路上,我们谈笑风生,开心不已。

我部队驻地宁波镇海,母亲住了二个多月,利用星期天我们全家陪母亲游玩了镇海招宝山、宁波天一阁、玉皇寺、奉化蒋介石故居。每到之处,母亲总是笑声不断,欣喜可问,话题有趣,津津有味。

母亲去世已经20多年了,母亲的一片恩情,我铭记在心,母亲的音容笑貌,我历历在目。母亲的那种勤劳朴素、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持家作风,永远激励我们珍惜生活,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健康快乐!

本文仅代表作者或机构观点
2024-05-12 17:23
作者:苏忠能
图片来源:苏忠能
来源:申活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