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乐园的“黄河路”火了,真实的黄河路还“闹猛”伐?丨带着代表委员逛夜市(四) - 周到

影视乐园的“黄河路”火了,真实的黄河路还“闹猛”伐?丨带着代表委员逛夜市(四)


2024-07-25 20:31:41


《繁花》里,位于上海影视乐园的拍摄地“黄河路”7月22日试亮灯后,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观打卡,成为上海之夏消费季夜经济的新景点。

沉浸在五光十色中的游客们,自然而然要问:“《繁花》播出已有半年,真实的黄河路还‘闹猛’伐?”

这,同样也让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戚建豪牵挂在心。当新闻晨报·周到记者约他“去真实的黄河路走一走”时,他答应得爽快且高兴。

他告诉记者:“前两天刚去了上海影视乐园的‘黄河路’,很热闹,但本质上还是拍戏和打卡的布景。”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戚建豪认为,黄河路对于上海有着独特的意义,它的发展值得关注。“更何况,它是一条真实的马路。”

■国际饭店“上海城市坐标原点(副点)”

7月24日傍晚,戚建豪与记者约在国际饭店大堂“上海城市坐标原点(副点)”标志旁见面。这是他特地选的地点。在开启黄河路Citywalk之前,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黄河路的起始处是国际饭店。1950年,上海以国际饭店楼顶中心旗杆为原点,确定了城市的平面坐标系。那个时代对于黄河路来说,是一种出发。到了20世纪90年代,黄河路美食街代表了上海的时髦文化。新的时代,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黄河路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下市场环境,重新再出发,就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老网红与新网红,人气有几何

我们对黄河路的观察,从最网红的蝴蝶酥开始。

傍晚时分,手机显示气温33度。国际饭店西饼屋门口,记者竟然没有看到排队的曲折长龙。

推开店门走进去,里面冷气十足,十几个顾客正在等候购买西点,阿姨爷叔为主,也有几个年轻人。

店员告诉记者,排队长龙一向是冲着最火的小蝴蝶酥来的。这两天,小蝴蝶酥早早卖完了,这个点只能买到大蝴蝶酥。“三伏天真的热,队伍太长也不是好事,怕有人中暑。”

记者发现,店门口有一张温馨提示,除了声明黄河路28号是国际饭店唯一官方门店外,还告诉消费者,“饭店在奥乐齐超市、永安百货、汇金百货、邵万生、三阳、新长发、老同盛等专柜均有饭店提供的蝴蝶酥等相关产品同步售卖。”

■网友把提示发在小红书上

提示内容同样也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发帖人像是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大排长队,也可以吃到了。”

老网红蝴蝶酥有了拓宽销售的渠道,新网红排骨年糕又怎样了?《繁花》热播时如火如荼的5家排骨年糕店,都还在吗?

戚建豪打听得知,老早的黄河路并不卖排骨年糕,小吃店是随电视剧之风开起来的。黄河路上的居民们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排骨年糕店集中分布的黄河路(凤阳路至北京西路)路段,记者数了数,有三家仍在营业,另两家已不见踪影。

名为“老上海排骨年糕”的小店,把“汪小姐”三个字也挂到店招上,说是店里新注册的商标,“我们老板娘也姓汪。”为了吸引顾客,店里的布置较之前有变化,增加了满墙的老上海照片。

饭点时分,无需排队,我们买了一份排骨年糕,25元。“现在的客流肯定没有电视剧热播时多,但还是有人专门过来打卡的,外国人也有。”店员告诉戚建豪。

戚建豪一眼注意到,每个餐桌上都有一瓶黄牌辣酱油。他倒了一点在排骨上,“上海人吃炸猪排都蘸这个。”至于排骨年糕的口味,他觉得,“还行,但排骨有点干,离‘正宗’还有改进的空间。”

■店里配有黄牌辣酱油

距离这家店不远,佳家汤包曾经陷入“是否正宗传承”的热议。“佳家的名称是老牌子,我小时候就吃过,当时还不在黄河路,后来开过来了,也变成网红店,你看现在还是满座的。这就是小吃店的成功例子。”戚建豪提出他的观点,“海派的黄河路当然要有海派的小吃,蝴蝶酥从火爆到普及,也是一个好的示范,它的名字已经和黄河路绑在一起。至于排骨年糕店,无需太多重复,现有的店应该把排骨年糕做得更地道,才能更好地发扬海派特色。

生存、退场或是换赛道,差异化竞争才有出路

电视剧里,黄河路商家的浮沉围绕美食街展开。20世纪90年代,黄河路的饭店承载着无数创业者的梦想,也见证了无数传奇。

上海影视乐园的拍摄地“黄河路”上,“至真园”“金美林”霓虹闪耀,还请人扮成迎宾小姐在门口招呼游客。真实的黄河路上,工作日晚饭时分,苔圣园与粤味馆的店堂里坐了七成用餐者,无需像电视剧热播阶段那样提前订座。服务员称:“双休日是满座的。”

■苔圣园“至真繁花宴”海报仍在

《繁花》带来的流量,让“至真园”原型苔圣园和“马伊琍、胡歌来过”的粤味馆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红利。如今,店里仍能听到上海本地顾客讨论着《繁花》的剧情。

也有人纯粹是Citywalk过来的,走进了就在路口的苔圣园,比如靠窗的一桌挪威客人。“王家卫”导演的名字于他们实属陌生,但人民广场是上海游玩必到之地。“黄河路就在人民广场边上,顺路就走过来了。”作为旅行者,他们认为,路边的本帮菜馆比商场里的饭店更有海派特色。

■上海影视乐园里的“至真园”(戚建豪摄)

如何把流量化作长红,苔圣园和粤味馆仍在继续答这道题。让记者和戚建豪意外的是,苔圣园对面,开在长江公寓底楼的悦来酒家,竟然黑灯瞎火——关门了。开了30多年的悦来酒家,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饭店,曾号称“永不打烊”。

如今,玻璃墙上贴了一张手写的闭店公告,口吻礼貌,对于债务未得到支付者,也给出了解决方案,落款是7月10日。

“我也是刚发现它关门了。”住在悦来酒家楼上的80后杨融说。从黄河路居民的角度来讲,他和家人觉得,苔圣园、悦来乃至其他饭店没有本质的区别。“1990年代开到现在的饭店,都以本帮菜为主,或者是结合本帮风味改良过。对居民来说,往左走也是饭店,往右走也是饭店,选哪家都行。”

戚建豪建议黄河路的饭店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我们发现,顺着《繁花》热潮新开的饭店里,已有店家掌握了流量密码。这是一家齐齐哈尔烤肉食堂,工作日晚上7点座无虚席,一些人在排队等位。店主想要成为新时代黄河路的弄潮儿。

■要等位的烤肉食堂

老牌饭店里,有的生存,有的退场,也有的换了赛道。悦来酒家隔壁的城市饭堂,坐满了边吃边聊的爷叔,还有对着窗外看风景的阿姨。

曾被误认做“金美林”原型的“金八仙”酒楼,在《繁花》播出之前已经歇业。现在,它转型成为一家酒店风格的民宿,名字不变。“生意好不好?客房有多少?”戚建豪向前台打听。对方告诉我们,一共29间客房,客人大多从网上预订,周末能订满,单间价格500多元。较之人民广场商圈的高端酒店,这样的民宿有性价比优势。

除了吃饭,最好还能Citywalk和打卡

“金八仙的转型至少证明,人们现在来黄河路,不只是为了吃饭。”这是戚建豪的感触。

“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确需要黄河路这样的美食街。我家请客都在苔圣园,它的菜单我都背熟了。后来,城市日新月异,我们有了太多吃饭的选择。新世界、第一百货、世茂……里面这么多饭店,离黄河路也不远。”居民杨融说。

■金八仙改为民宿

华灯已上,我们继续在黄河路漫步。街头的行人中,有一部分是像我们这样来打卡的。网络调查显示,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比起单纯的“坐下来吃饭”,大家更希望在Citywalk中获得沉浸式体验。

于是,戚建豪有了这样的想法:当下的黄河路,不应局限于与美食关联,更应成为一条值得打卡的路。

“很多人还在讨论黄河路的饭店火不火,而我认为,黄河路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基于这些积淀,向着适合Citywalk的方向转型。”

戚建豪从黄河路之首开始说起。“不说国际饭店,就说它对面的长江剧场,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卡尔登大戏院,当时被誉为中国话剧大本营。现在的长江剧场,是演艺大世界26个剧场里的中型剧场,我还专门来看过滑稽戏。”

7月26日起,长江剧场即将上演评弹长篇经典书目传承系列展演,以及开心麻花的环境式喜剧。戚建豪认为,“剧场选剧,既要有传统文化经典名篇,也要有适合年轻人的潮流剧目,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观众,更好地融入演艺大世界。”

隔了一条凤阳路的长江公寓,原名卡尔登公寓,建于1935年,英式风格,是黄浦区文物保护点,也是作家张爱玲在上海的最后居住地。

■长江公寓

“当然,我不赞同游客跑到楼里打卡,影响居民生活,常德公寓居民就曾深受困扰。但是,就像人们热衷在影视乐园拍照,黄河路本身的历史建筑外观也是值得欣赏的。历史建筑的风貌保护与呈现都要做好。”戚建豪说。

保障交通安全,补充更多业态,相信城市温度

这场Citywalk还让他注意到,作为人民广场周边的马路,黄河路车流穿梭,但马路本身并不宽,上街沿的人行道仅可容纳两人并排通行。“空间的局限会影响行走体验,密集的车流让路人必须时刻注意交通安全。今年上海两会,黄浦小组讨论黄河路的发展,我还强调过交通问题。如何保障Citywalk途中的安全,是管理部门必须考虑和解决的。”

至于仍然活跃在黄河路的饭店,经营的同时也要塑造好打卡点的角色。“比如,把店门口的环境管理好,把店的形象维护好。毕竟,它们仍然是黄河路的一部分。”

■居民说,城市饭堂满足了日常需求

采访中,沿街居民和游客还提到,黄河路的业态还需要更多元的补充。“人民广场商圈给人的印象是‘高大上’,但居民需要买东西的小店,游客需要坐下来歇脚的茶坊、咖啡店。南京西路上倒是有星巴克、麦当劳,但黄河路自己也要留得住人。”

有历史韵味、烟火气、有人情味,这是戚建豪认为的理想的黄河路。“影视乐园里的‘黄河路’代表一种理想化的场景,和所有的马路一样,真实的黄河路一定存在冲突和矛盾。我们要呼吁的,就是让它变得更好。”

让他高兴的是,Citywalk中,他看到了黄河路的温度。几家点心店门口,不约而同地张贴了“黄河路梦想行动——新就业群体关爱计划”的告示。这些爱心商户面向外卖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推出5元爱心避暑餐,每次限量20份。

■参与“新就业群体关爱计划”的锅贴店

戚建豪随机询问店员们,都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和介绍。“这项计划是由南京东路街道发起,街区联合爱心商户推出的。”“爱心餐晚饭时分都能卖完,环卫工人最多,其次是快递小哥,有的是看了告示来问的,我们看到他们的工作服也会主动宣传。”

“大热天的,看到你们一直在忙,辛苦了。”戚建豪关切地说。

“应该的!我们还好,店里有空调,户外工作者比我们更不容易!”店员回答。

这是当晚最让人温暖的一刻。

作者:何雅君
编辑:何雅君
来源:周到
视频来源:牛强 实习生 邵张然
图片来源: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