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海志愿者
我16岁参加工作以后,有近30年的时间在供销社从事棉花工作,有不少关于棉花的逸闻趣事,逐一与大家分享。大家知道,上海市花是白玉兰,但很少有人知道,棉花曾经是上海的市花。1929年1月24日,上海市社会局曾以莲花、月季、天竹等作为市花的候选对象,后又增加棉花、牡丹和桂花,在《申报》上刊登公开评选市花的新闻,引起市民广泛关注。当年4月下旬,评选揭晓,结果大出意外。共收回1.7万余份选票,棉花获得5496张票,名列榜首,当选为上海市花。
棉花为什么能在上海市花评选中夺魁呢?《申报》在1929年4月29日关于棉花当选市花的报道中解释:“棉花为农产品中主要产品,花类美观,结实结絮,为工业界制造原料,衣被民生,利赖莫大,上海土壤,宜于植棉,棉花贸易,尤为进出口之大宗,本市正在改良植棉事业,扩大纺织经营,用为市花,以示提倡,俾冀农工商业,日趋发展……希望无穷焉。”阐述了市民选棉花做市花的缘由。
上海种植棉花历史悠久,早在元朝就成中国棉纺织中心,在13世纪宋末元初时,上海出了个黄道婆,黄道婆(约1245年-1330年),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徐汇区)人,是中国棉花纺织史上的著名人物。宋末元初,她从海南崖州带回先进纺织工具和技术,回到家乡传授纺织技艺,革新棉纺织工具,推广棉花种植,推动了上海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她是中国棉业的开山祖师。
从元朝开始,上海周边地区棉花的种植面积开始扩展,传统的手工纺织迅速发展,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获得“松郡之布,衣被天下”的美誉。松江棉布人称松江美布,尤其是质量上乘的“乌泥泾被”,销量很大。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就普遍种棉,其中尤以松江府辖上海县,太仓州辖嘉定、宝山、崇明三县为多,仅以此四县计,棉田面积已达300余万亩。松江棉布不仅在国内畅销,18世纪开始远销欧美,外国人称为奢侈品的“南京布”大多源自上海,棉纺织业成就了上海工业最初的腾飞。
新中国成立以后,棉花是上海郊区农民种植的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沪郊棉田面积保持在100到200万亩的水平,为上海棉纺织工业提供了约25%的原棉。从长寿路的国棉一厂到崇明的国棉三十五厂、浦东的国棉三十六厂,上海的棉纺织厂一度星罗棋布,好多棉纺厂都与我们供销社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上海棉纺织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足迹。人们不会忘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棉纺织是上海的支柱产业,棉花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