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新影集团策划创作的大型人文纪录片《邬达克》中文版,将从10月21日晚上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科教频道播出。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让我们来听听纪录片《邬达克》总导演兼制片人以及多位参与该片的专家顾问和采访嘉宾的分享。
“十年凝炼成就的五集纪录片《邬达克》是上海近代建筑和建筑师的缩影,是一部建筑艺术与建筑历史的精品教科书。带领我们提高建筑审美的意识,启迪我们探索广阔的建筑领域。”作为纪录片《邬达克》的学术顾问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郑时龄教授这样评价道。
作为纪录片《邬达克》的学术顾问之一,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参与了这部片子的不少工作。在他看来:“纪录片《邬达克》摄制组历时10年,以5集150分钟的纪录片巨作,将这个百年前的传奇故事搬上荧幕,让邬达克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这个传奇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建筑学的魔力,让我们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碰撞而产生的巨大创造力。纪录片贯穿一个多世纪、跨越大半个地球,专业而精确地展现了一位成功建筑师的职业生涯,也完整地描述了一位传奇建筑师的真实生活,令观众感到既神奇又亲近,既专业又生动。相信邬达克的传奇故事将因这部纪录片而更加广泛、更加长久地被世人传颂。”
伍江认为,邬达克在上海的职业轨迹和辉煌成就是时代给他的机遇,也是他自身建筑设计天才的必然,但却似乎更是上海这座城市和邬达克本人的巧遇。
如果不是上海,而且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邬达克很可能连能不能成为建筑师都要打问号;而如果没有邬达克,上海的建筑史将是另一部建筑史,另一部缺了不少姿彩的建筑史。正是因为上海这座城市的跨文化环境,正是因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才让邬达克的天才得以有机会展现。邬达克的辉煌不仅在于他曾为这座城市留下那么多重要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更在于他已经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传奇,以至于在近一个世纪之后,还在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中继续闪现着炫彩。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霞虹教授也是纪录片《邬达克》的学术顾问。纪录片第三集中文名称为《在抽象中繁复》,今年7月,华霞虹与总导演陈庆一起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际台工作人员讨论翻译时,大家花了很多时间,最后英文用了《Abstraction and Functionality》。“希望体现一点建筑的矛盾性,其实抽象和繁复对比很契合这一阶段特别像真光大楼这样的设计的独特性的,似乎更应该是Complexity and Functionality?不过就剧情而言,第三集超越了过于理性的建筑语言,更展现出纪录片叙述,音乐和光影融汇的魅力。非常有故事性,有人文性,令人感动!”华霞虹回忆道。
在华霞虹看来,上海是20世纪上半叶很多人“战争中的绿洲”,无数异乡人被命运的巨浪冲到了上海,在各种机缘中建设了上海,留下了一座独特的现代文明交融的城市。对纪录片团队来说,做《邬达克》这样一部纪录片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建筑是一种集体的成就,历史建筑更包含着众多生命和超过个人生命时长的印记。资料太多了,如何取舍已经很难,要从汗牛充栋的材料里理出独立于建筑这个专业性相当强的故事中超越专业,直达人性的点,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纪录片不是建筑历史书,如果没有人的故事,没有与观众的心的连接就肯定不会好看,更无法打动人。
而这种纠结最充分体现在《邬达克》纪录片的五集题目设定上,如何带有一点建筑的特点,但更能说明总导演一开始做这个题材的初心,“无常之中寻找日常:以确定的自己,迎接不确定的未来。”用邬达克的故事作为引子,说明对我们每一个都特别重要的“以确定之我,迎接不确定的世界和未来”?这是经过无数轮修改才慢慢确定的。
而让华霞虹特别高兴的是,经过一年多的邀请,章明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上海历史建筑和风貌保护权威专家章明最后答应出镜参与纪录片的拍摄。
记得第一次拜访章明先生时,看到章明事务所朴素的事办公室,问“为什么没有挂一幅画”,章总说,“每个建筑有很多张图纸,都是画,我的脑子里都是画了”。
刘素华女士是纪录片《邬达克》的总策划之一,她是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和创始人,2010年她对邬达克旧居进行修缮与装修,将老建筑变身为邬达克文化和历史的展示空间。2021年11月28日,纪录片《邬达克》开机仪式就是在邬达克旧居举行的,据刘素华回忆:
《邬达克》纪录片总导演陈庆,绝对是那种特别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加之片子拍摄于非常时期,陈导与她的团队辛苦的穿梭在京、沪城市间,于是邬达克在上海的家——邬达克纪念馆自然而然成为了他们在上海拍摄期间的家
2021年大家都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包括每年12月份的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能否如期举办,我努力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决定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还在12月举办,记得是开幕前的几日,恰巧总导演陈庆来电告知片子已立项很快就能开机,我们俩便一拍即合将纪录片《邬达克》开机仪式和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开幕式放在一起。
在英文版首播之后,刘素华与陈庆电话交流观感,刘素华说:“通过片子我看到了摄制组对与邬达克相关史料文献的拓展和庞大的线索采访与拍摄,断言她比我有更严重的强迫症,呈现一定是她与她的团队当时所能及的最好。纪录片《邬达克》讲了邬达克的故事,也讲了邬达克所处的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许多人的故事。”
据中国前驻斯洛伐克大使孙立杰介绍,班斯卡市长一再请求将该市作为纪录片欧洲首发站,斯建筑家协会、邬达克博物馆等机构和斯知名学者积极协助配合纪录片制作,纷纷表达收藏意愿。这是讲述中外文化交流,展示上海历史和国际化开放都市的成功之作,也是公共外交的一次成功实践。
画家杜海军对邬达克最初的了解来自于2016年的一场艺术展,2019年五月份他再次来到斯洛伐克,来到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再次来到邬达克墓前瞻仰这位建筑设计大师。而这次斯洛伐克之行,让杜海军彻底地了解了邬达克。
2022年10月,杜海军在原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举办“窗——杜海军艺术展”期间正恰央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邬达克》正在上海如火如荼的拍摄,摄制组当得知展览上有几幅作品是画的邬达克设计的建筑,作品当中就有邬达克故居(邬达克纪念馆)。就赶到展览现场拍摄了作品并采访了我。
在观看纪录片《邬达克》英文版之后,让杜海军深刻体会到了一位伟大建筑师的魅力:
纪录片完整的表现了邬达克先生那跨越时空的建筑杰作和他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不懈追梦想的精神。纪录片中,那些精美的建筑画面如同一幅幅历史画卷,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通过纪录片拍摄团队在国内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深度走访,用镜头追随”邬达克“的生活足迹,更加立体的展现了邬达克先生对梦想的执着,也展现了各国人民用多种形式表达了对他的纪念。这部纪录片值得我们反复品味,《邬达克》一定能够成为一部经典永恒的历史人文纪录片。
作为纪录片《邬达克》的总导演兼制片人,对于陈庆女士来说,中文版的播出,似乎预示着这一段旅程就要告一个段落了:
终于可以清空一下手机内存了。这几年,256G的手机空间也常常不够用,图片不敢删、视频不敢删,各种微信工作群的各种消息都不敢删。很幸运,在一个非常时期和团队一起完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比如2021年秋天用五天时间和邬达克纪念馆一起筹备开机仪式,发布征集拍摄线索的启事,此后跟刘素华馆长也成为彼此生命中都很重要的朋友。比如2023年夏天用十天时间和驻斯洛伐克使馆一起筹备欧洲拍摄启动仪式,当时大使馆的孙立杰大使、王霁公参还有具体对接的馆员周昕然都非常给力,两边有6小时时差,但所有沟通、确定都在第一时间完成。我记得赶制启动仪式短片的那天,恰好是我生日,朋友们提前安排了庆生的聚会,中途我去赴宴,伙伴们都坚守在机房,最后完成片子已经是凌晨四、五点了。
陈庆非常感慨,这些年在拍摄纪录片过程当中,自己和摄制团队得到了很多让人动容的支持:
新影的前任董事长姜海清女士也很喜欢这个选题,当年一直在帮我想办法找资金立项,后来开机仪式因为当时出京困难,没能亲自参加,还特意写了一段话,让我在开机仪式上转达。现任董事长姚永晖先生也一直在敦促我们不断增加“自选动作”,使得我们完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甚至播出,他都是亲自协调的。著名纪录片导演闫东老师,是总台绝对的纪录片主旋律大片导演,听说我们片子后,特意抽出一个晚上,跟我一起安安静静地看完了150分的片子,给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议。前一段时间我们片子的宣传片在斯洛伐克举办的中国电影节上首度发布,也是得到了驻斯洛伐克使馆蔡革大使和馆员张瑞琪的很多重要却细碎的支持。甚至在片子制作后期,蔡大使还亲自帮我们审校了一些斯洛伐克语段落。这样的支持和帮助还有很多。
我非常感恩这一路的所有支持,所以片尾有一分半钟的鸣谢,但即便有长长的鸣谢名单,似乎也还无法完整体现这一路收获的帮助。从上次英文版播出,到这次中文版播出,鸣谢名单都原本应该有删节的。但是很感恩,频道领导给予的理解,最后都设法帮我们完整保留了这所有的感谢。也感谢总台科教频道各位负责此次节目播出的老师,在认真的请示、报批和协调下,总算能完整播出了,我也很感谢她们那么理解创作者的心。
陈庆告诉记者,她希望后续能在上海举办一些观影活动,毕竟观众在大银幕前集中完整观看和电视上的零星观看还是有不同的体验:
我们也希望通过放映了解观众真实的感受,上海有有兴趣组织的朋友也可以跟我们联系。年底,中央新影会和同济大学联合举办一个展览——《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纪录片<邬达克>文献展暨同济建筑系上海近代建筑师学术谱系展》,呈现上海近代群星璀璨的中外建筑师的多样贡献,以及“同济学派”在上海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研究领域的长期积累。
展览的主角是我们在片中关注到的与邬达克同时代的中外建筑师,很遗憾纪录片中没有更多篇幅展开,展览弥补了这些遗憾。我们也还在筹备纪录电影版的《邬达克》,通过这几年的史料挖掘和实地走访,我想,还有很多内容和空间值得展开另一个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