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动迁后搬到这里啦?我们找了好一阵!”冬日午后,衡水路三林塘馄饨店门口,记者看到几位顾客向店主招着手走来。
寻寻觅觅,原因无他,只为那一碗号称“全上海最大”的菜肉馄饨。
随着电影《菜肉馄饨》在上海开拍,人们对这种家常美食的热情,似乎一下子被“吊”了起来。上海滩有些名气的馄饨店,都成了食客们热衷的打卡点。
三林塘馄饨店的店主说,菜肉馄饨要做到好吃,食材和手工艺都有诀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子亮则认为,上海人对菜肉馄饨的热情,背后是对海派文化深深的眷恋和对文化传承的期盼。冬天里的一碗菜肉馄饨,看似简单,却能给人最朴素的温暖。
“一只大馄饨,51克。”在三林塘馄饨店后厨,记者看到,洪阿姨对着电子秤,读出了一只馄饨的重量。
三林塘馄饨店是上海一家开了43年的老店,菜肉馄饨是它家的招牌美食。老店原本开在外滩附近,因为所在地块动迁,今年搬到了临近四川北路的衡水路上。
崭新的店面里,管店的还是原班人马,菜肉馄饨也还是老味道,将荠菜和猪肉拌的馅包进黑皮子。管理者何女士告诉记者,店里的菜肉馄饨,个头堪称“全上海最大”,因为大,包起来也颇需要一些手劲。价格上,熟馄饨20元8只,25元10只。生馄饨打包价26元12只。顾客可按需选择。店里还有一种“推荐搭配”,用辣肉去拌菜肉馄饨,据说是一位顾客的创意,觉得这样更美味。
广受食客欢迎的菜肉馄饨,用料有何秘诀?何女士说,馄饨皮是定制的黑皮,一斤皮子有26到28张。“这个厚度做大个头的馄饨刚好,下水不会糊烂,嚼起来有一定韧性。”猪肉要用腿肉、夹心肉,配上新鲜的荠菜拌好,手工包起来,和预制食品是不一样的味道。
既然叫三林塘馄饨,自然是三林塘的“本地味道”。创始人王金仙奶奶就是本地人,如今年逾七旬。何女士的母亲洪阿姨早年跟着王奶奶干,之后接班参与管理。2005年,何女士来沪后也进了这家店,如今说得一口流利的上海话。
不少读者在问,“菜肉馄饨”和“大馄饨”在上海话里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民俗专家陈勤建教授告诉记者,在上海的饮食习惯中,大馄饨就是指的菜肉馄饨。因为上海人包大馄饨是不做纯肉馅馄饨的,只有小馄饨才做纯肉馅。
■三林塘馄饨店特色搭配:辣肉配馄饨
作为上海本地人,在陈勤建教授的印象中,上海郊区一些地方,年初一吃团圆饭,大年三十晚上就吃菜肉馄饨。菜肉馄饨的“菜”肯定是用荠菜,特别是春秋两季,只在没有荠菜的时候才用青菜代替。“特别是盛夏,日头太烈,荠菜长不大,这时候才用青菜。”
什么样的荠菜最好吃?“野生荠菜。”他说,在野地里、河边、田埂边,有时可以找到许多荠菜,上海的郊区现在还有。“荠菜很容易生长,只要有土地,任何一个角落里它都会长出来。”
鲜嫩的荠菜配上猪肉,就上海人的菜肉馄饨馅料。“猪肉的选择要肥瘦相间,不能太肥,那样油水太多,也不能太瘦,那样不够香。”
“菜肉馄饨是上海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一样食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子亮说,“老早上海人家里吃饺子少,一般都吃馄饨。菜肉馄饨在餐桌上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她认为,用荠菜作为菜肉馄饨的固定配方,体现了上海人饮食方面的精致。在大棚种植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每到春天,人们就去田野里挖荠菜。
“荠菜的水分不是很多,适合做馄饨馅。因为馄饨是水煮的,里面的馅不能太湿,否则容易烂。如果是做菜肉包子或者素菜包子,那就要用青菜,比如矮脚菜,不用塌棵菜。包春卷一定是用黄芽菜,因为黄芽菜水分多。春卷是油炸的,比较干,黄芽菜放里面,一口咬下去,就有外脆内软、咬出一包水的效果。”
■洪阿姨用荠菜猪肉馅包菜肉馄饨
徐子亮教授说,这些饮食习惯,是海派文化中不成文的约定。菜肉馄饨作为上海人共同的记忆,放到电影名字里,能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怀念。上海海纳百川,新的文化不断融入,重温旧时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到温暖。而对正在融入这座城市的新上海人,他们也在不由自主地适应这座城市原有的习惯。这些细节会让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上海的城市气质。
“所以,上海和上海人都很需要海派文化。现在大家对电影《菜肉馄饨》抱有很大的热情,尽管它才刚开拍,从深层次上来说,就是对海派文化需求的表现,和对传承海派文化的热情。就算世界千变万化,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乡文化越来越淡,总希望它能很好地保留和延续下来。我觉得保留地域文化非常重要,如果各个地方都是千篇一律的、相通的,那何来灿烂丰富的中华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