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本书读懂上海,《半生缘》太远,《小时代》太假,《长恨歌》尚可,但没有一本书像《繁花》那么又细密又好看。跟着《繁花》笔下的人物,走过“上只角”的林荫道,看过“下只角”今非昔比的棚户区。就像手拿一份六七十年代的半虚构地图,远到足以给眼前的场景加一层厚度,近到不必平地起高楼,凭空造一个大观园。
■上海中心城区简图 来源:《繁花》
书中附有四份地图和诸多插画,均为作者金宇澄手绘。一份上海中心城区简图,一份卢湾区地图,一份南京西路以北地图,一份沪西地图。想追忆鼎盛时期的老上海的,可参考卢湾区地图和南京西路以北地图出游;想了解解放后上海老百姓的生活的,千万不要忽略沪西地图,它是一份再好不过的寻踪指南,上面记录了不少如今已不复存在的工厂和棚户区。
这是一张十分宏大的细密画,描绘得再细,都有挂一漏万的可能。不妨以串起最多《繁花》地点的地铁13号线,和书中提到的公交24路为线索,看看这座城市的里厢头吧。
一)快速游览线:地铁13号线
地铁13号线,终点是沪西的无限延伸,探至新开发的虹桥,起点是当年的世博园,后滩湿地公园之好玩,完全不逊于杭州西溪湿地公园。途径太多《繁花》中的地点,可以说是最“上海”的地铁线路。
■13号线线路图 来源:网络
金沙江路站:曹杨新村(需要换乘)
隆德路站:上海印钞厂,苏州河
长寿路站:药水弄,上绵厂
南京西路站:美琪大戏院,梅龙镇酒家,平安电影院
淮海中路站:国泰电影院,红房子西餐馆,圣尼古拉教堂
二)慢速游览线:公交24路
公交24路是《繁花》中存在感很强的一条公交线路。沪生和小毛第一次相遇,沪生告诉小毛可以坐24路回家;小毛回家后,隔壁邻居听说他去坐24路,托他一大早到红房子领就餐券——又是一个很有年代感的小细节。
■公交24路路线图
乘24路游览上海也是很有趣的,一头是当年上海最大的棚户区药水弄,一头是保留了老城厢特色的南市区,行经上海最大的两条商业街南京路和淮海路。从任何一个站跳下来,都会看到值得一看的景象。
《繁花》中这样描写当年的24路:
小毛穿过长乐路凡尔登花同,一路东张西望,看不到沪生所讲,有一个长须飘飘的老公公,有名画家丰子恺。走出陕西路弄口,右手边,就是24路车站……等电车到达长寿路,小毛下来,眼看电车继续朝北,像面包一样离开,带走奶油香草气味。附近就是草鞋浜,此地一直往北,西面药水弄,终点站靠近苏州河,这是小毛熟悉的底盘。
长寿新村:药水弄
西康路海防路:同乐坊
陕西北路新闸路:沁园邨
石门一路南京西路:梅龙镇酒家,平安电影院,美琪大戏院
陕西南路淮海中路:国泰电影院,红房子西餐馆,丰子恺故居
瑞金一路淮海中路:新锦江大酒店,向明中学,圣尼古拉教堂,伟民集邮社旧址
接下来细细介绍一路上行经的去处,从沪西到南京西路,再到旧卢湾区,处处都有故事。
游览上海有一条简短的鄙视链:看老房子的鄙视看高楼大厦的,逛浦西的鄙视逛浦东的。
讲真,一边是上海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一边是上海的改革开放时代,哪边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辉煌,错过任何一个都很可惜。
真正被忽略的是那个工业的上海。苏州河畔,有吸引大批难民前来打工的工厂(剩下的变成了创意园区),当年打工者搭棚建起的“上海九龙城寨”药水弄(现已是高层住宅)。再往西,坐落着“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杨浦和虹口还有大批没被拆除的老弄堂,住着最普通的“螺狮壳里做道场”的上海居民。对城市人文感兴趣的童鞋,不妨先去看看,再讨论“上海真的精致奢华吗?”
●曹杨新村阿宝新家(棠浦路50号)
上海呢,就是淮海路,复兴路。但卡车一路朝北开,经过无数低矮苍黑民房,经过了苏州河,烟囱高矗人云,路人黑瘦,到中山北路,香料厂气味冲鼻,氧化铁颜料厂红尘滚滚,大片农田,农舍,杨柳,黄瓜棚,番茄田,种芦粟的毛豆田,凌乱掘开的坟墓,这全部算上海。最后,看见一片整齐的房子,曹杨新村到了。
此种房型,上海人称“两万户”,大名鼎鼎,五十年代苏联专家设计,沪东沪西建造约两万间,两层砖木结构,洋瓦,木窗木门,楼上杉树地板,楼下水门汀地坪,内墙泥草打底,罩薄薄一层纸筋灰。每个门牌十户人家,五上五下,五户合用一个灶间,两个马桶座位。对于苏州河旁边泥泞“滚地龙”,“潭子湾”油毛毡棚户的赤贫阶级,“两万户”遮风挡雨,人间天堂。阿宝家新地址为底楼4室,十五平方一小间,与1,2,3,5室共用走廊,窗外野草蔓生,室内灰尘蜘蛛网。
■曹杨工人新村 来源:《繁花》
■曹杨一村
曹杨一村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淡黄色的建筑红色的屋顶,至今看起来有模有样。幽静的环形道路,车流量很小,夏夜可以在跑道上慢跑,秋日可以欣赏落叶不扫的风光。据说,当年苏联专家协助建造后,乘坐飞机从空中俯瞰,说曹杨新村的屋顶连起来,就像一个五角星。
●药水弄小毛家(长寿新村,常德路1298弄)
此刻,老虎窗外,日光铺满黑瓦,附近一带,烟囱冒烟,厂家密布,棉纺厂,香烟厂,药水厂,制刷厂,手帕几厂,第几毛纺厂,绢纺厂,机器厂钢铁厂,日夜开工。西面牙膏厂,如果西风,“留兰香”味道,西北风,三官堂桥造纸厂烂稻草气味刮来,腐臭里带了碱气,辣喉咙的酸气,家家关窗。
■小毛家 来源:《繁花》
■过去都是草棚的药水弄,现已改造成都是高层建筑的长寿新村
■这座石碑上记录了药水弄的历史和改建的历程
药水弄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核心地带是今常德路北端与镇坪路苏州河南一段。上世纪20、30年代,由于工业的发展,大批难民前来做工,并搭棚居住,是沪西著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之一。建国后陆陆续续改造,从草棚到瓦房,从瓦房到新式住宅,外观早已今非昔比,只有小小的纪念牌写着过去的故事。
●洋钿厂(上海造币厂,光复西路17号)
小毛说,此地东面,是洋钿厂,洋钿厂桥,再过去,潭子湾,工人阶级发源地。沪生说,我晓得,这叫江宁桥,前面沪杭线,铁路与苏州河贴近,洋钿厂,就是造币厂,苏州河到此弯向南面,铁路一直朝东,当中是洋钿厂,一幢西洋大房子,像柏林国会大厦。小毛说,大妹妹的娘,以前每日坐定这间房子里,做铅角子,壹分,贰分,五分,哐啷,哐啷,机器一响,角子堆成山……
■上海造币厂 来源:网络
上海造币厂的建筑相当宏伟,犹如“柏林国会大厦”,但在门口只能看看背面,其余全靠想象。上海及上海周边人民都喜欢用硬币,和至今尚在努力工作的造币厂有莫大的关系。周到君在这里提醒一句,上海印钞厂和上海造币厂是不一样的,虽然它们都在苏州河畔的光复西路上。
■南京西路以北地图 来源:《繁花》
进入到静安的地界,想象就要从“生存”切换到“生活”。戏院舞厅电影院样样都有,住处也从普通弄堂变成了新式里弄和高级公寓,有点弹眼落睛。
●沁园邨梅瑞家(新闸路1124弄1-59号)
这天夜里,沪生走进这条新式弄堂,曾经住过电影皇后阮玲玉,上三楼,每层三户,每家一块门帘……新式里弄比较安静,上海称“钢窗蜡地”。梅家如果是上海老式石库门前厢房,弹簧地板,一步三摇,板壁上方,有漏空格栅,邻居骂小囡,唱绍兴戏。
■沁园邨
■沁园邨的腊梅
《繁花》中没有提到梅瑞住的新式里弄的名字。所幸阮玲玉故居仅此一家,也就不难敲定。沁园邨在新闸路上,距离南京西路商圈不近不远,格调别致。得名于词牌名“沁园春”,使之平添了一份不同寻常的风韵。
●美琪大戏院(江宁路66号)
●平安电影院(ZARA,南京西路1193号)
两个人见面,一般是看电影,逛公园。美琪,平安电影院,设有情侣咖啡馆,伸手不见五指,一排排卡座,等于半夜三更长江轮船统舱,到处是男女昏沉发梦之音。
■美琪大戏院
■原平安电影院,现ZARA
现在的平安电影院已经变成了一家ZARA,不过只是易主,房子还是一如往常。美琪大戏院安坐如山,上演的剧目不仅限于戏剧,轻音乐、声音秀、舞台剧、话剧、滑稽戏和平相处,可以说是焕发了第二春。
●大都会舞厅(梅龙镇广场,南京西路1038号)
菊芬说,上海最好的跳舞厅,哪里。小毛说,南京西路“大都会”。菊芬说,是呀是呀,天花板鸭蛋圆形状,像挂下来几百顶帐子,灯光像月光。小毛说,真的。菊芬说,人像睏到帐子里,昏昏沉沉,正好做梦,可以做好梦。
■原大都会舞厅,现梅陇镇广场
在百乐门没有重新开始营业的时候,大都会舞厅是上海最好的舞厅。然而,其陈年旧迹早已被梅陇镇广场完全覆盖,名字恐怕也会很快被人忘记吧。
●梅龙镇酒家(南京西路1081弄22号)
到了这天,两人走进梅龙镇酒家,梅瑞一身套装,香港中环新品,三围标准,裁剪得当,头发新做,浓芬袭人,坐了一刻,拿出化妆镜照几次。
■梅龙镇酒家
米其林指南终究是给旅客看的指南。上海滩分量最重的餐厅,还是那些口味传统、服务一般、绝少分店的老牌饭店,它们已经成为了都市传说的一部分。
●拉德公寓沪生家(卡德公寓,石门二路50号)
两人走到新华电影院……转弯,经过凤阳路,到石门路拉德公寓门口。沪生说,到我房间里坐一坐。小毛说,要吃夜饭了,我回去了。沪生说,上去看看。两人乘电梯到四楼,英商高级职员宿舍,比南昌公寓宽,一梯三户,钢窗蜡地,独立煤卫。沪生开门让小毛进去,朝东是马赛克贴面的大厨房,居中的台子上,摆了一只掼奶油圆蛋糕……
■卡德公寓
《繁花》中的住宅都没有以实名出现,而是经过了一些小小的改造。比如说,卡德公寓变成了拉德公寓,而这幢高七楼的老房子,现在当然已经变成了历史保护建筑。
■卢湾区地图 来源:《繁花》
一路往南,就从静安到了卢湾。路途不远,气质相近,唯有气势变得宏大了些。
不过“卢湾区”早在几年前就和黄浦区合并了,仅仅在记忆的躯壳中过活。最后一个记着它的人离去了,卢湾也彻底死去了。
●锦江迪生商厦(长乐路400号)
两人吃了面包,买到票,一同朝北,走到长乐路十字路口,也就分手。路对面,是几十年以后的高档铺面,迪生商厦。此刻,只是一间水泥立体停车库。
■锦江迪生大厦
●锦江饭店(茂名南路59号)
有天早上,沪生去买票,国泰电影院预售新片《摩雅傣》,队伍延伸到锦江饭店一侧过街走廊。沪生手拿蜡纸包装的鸡蛋方面包,排到一个同龄学生后面。
■锦江饭店
为了买不那么热门的电影票,队伍从国泰电影院排到锦江饭店,大概有2、300米路。如果现在大家还是有电影必看,投资商和电影拍摄方半夜都会笑醒吧。
●丰子恺旧居(不开放,陕西南路39弄93号)
■丰子恺旧居
书中有“长须飘飘的老公公”丰子恺,小毛没有看到,现在更是只有故居可逛。最遗憾的是,丰子恺故居在开放后不堪观众之扰,很快就闭门谢客,直到今天也没有松动。
●国泰电影院(淮海中路870号)
每次经过国泰电影院,阿宝就想到这段对话。茂名路,以后花园饭店到地铁口的绿叶围墙,其时只是一长排展览橱窗,曾经拍进《今天我休息》结尾。男主角解开水果篮,苹果骨碌碌从远处滚向镜头,紧接夜景,茂名路一排展览橱窗,长排夜灯。男主角背朝镜头,骑脚踏车,朝淮海路远去,音乐起来,字幕出现“完”,影院大亮,四周噼里啪啦翻座垫,一切模糊,成为背景。
■国泰电影院 来源:《繁花》
■国泰电影院
■国泰电影院内部装潢
国泰电影院矗立在路口,尖顶直直地刺向天空,好似一座电影教堂一般。
票价不贵,环境典雅,地理位置更是没话说,依旧称得上沪上最好的电影院。
●红房子西餐馆(淮海中路845号)
明早六点半,帮我乘24路,到断命的“红房子”跑一趟,阿好。小毛不响。甫师太说,不亏待小毛,一早帮忙排队,领两张断命的就餐券……现在断命的社会,吃顿饭,一大早先要到饭店门口排队,先要领到断命的就餐券,领不到断命的券,断命的我就吃不到饭,真真作孽。
■红房子西餐馆
国泰电影院对面就是红房子西餐馆,门面无限压缩,只留了个够走楼梯上去的空间。《繁花》中这段描述太可爱了,生动展现了什么是吃货的执念。上上海吃饭排队时间全国最长,并且远远甩开后面几位的竞争者,这份对生活的热爱,确有来自。
●上海电影院(整修停业至今,复兴中路1186号)
七月流火,复兴中路“上海”电影院,放映《攻克柏林》,学生票五分。每个椅背后,插一柄竹骨纸扇,看一场电影,阿宝扇了一场。电影即将结束,柏林一片废墟,苏联红旗飘扬,场子大灯未亮,周围已经翻坐垫,到处飞扇子,前排观众,扇子直接朝楼下飞。爆炸之中的柏林城,漫天飞舞碎片。场内广播喇叭响了,最高指示,增产节约,爱护国家财产,啥人掼扇子,不许掼扇子,听见吧,不许掼。扇子继续飞。红旗飘扬,三大方面军从柏林东南北三个方向会师。阿宝立起来,走出电影院。梧桐荫凉,四面恢复安静,蝉声一片…
■原上海电影院,现上海大戏院
在上海文化广场对角,有一家星光黯淡的老电影院——上海电影院,当年是附近学校的指定电影院。当大光明电影院、和平电影院、国泰电影院等老牌电影院纷纷整修建筑,升级设备,上海电影院、平安电影院、国际电影院这些“不问世事”的老电影院默默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仅供老影迷追忆。
■上海大戏院即将在3月底开演
值得庆幸的是,上海电影院在偃旗息鼓多年后重出江湖。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第4个剧场空间,上海大戏院将上演以欧美经典、创意戏曲为主的各类戏剧,同时也将成为观众交互的新空间。今年3月的开幕大戏为曹禺的话剧《原野》,该剧曾于1943年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好评如潮。
注:虽然过了陕西南路就是徐汇区的地界,但上海电影院和卢湾区仅一街之隔,本文暂且将之写入卢湾的条目下。
●茂名路洋房沪生家
当时,沪生家住茂名路洋房,父母是军队干部,支持民办小学,替沪生报名,小学六年上课地点分布于复兴中路,瑞金路石库门的客堂,茂名南路洋房客厅,长乐路厢房,长乐邨居委会仓库,及南昌路某弄老式房子,中国乒乓摇篮,巨鹿路第一小学对面老式弄堂。
■茂名南路街景
没有具体的地标,到底是哪幢楼就难说了。淮海坊,茂名坊,希勒公寓,还是虚指?帮书中人造出一万个哈姆雷特,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南昌公寓姝华家(南昌大楼,茂名南路151号)
小毛乘24路,到“野味香”门口下车,过淮海路,到对面“淮海坊”弄口,与沪生会合,穿过后弄堂,走进南昌公寓。小学时代,沪生每次经过这座老公寓,喜欢作弄电梯,反复揿电铃,电梯下来,大家逃散。开电梯女人冲到公寓门口,大骂瘪三,死小囡。大家躲到南昌路不响,待电梯上去,再揿铃,非让电梯上下多次,方才满意离开。此刻,电梯女工看看小毛。沪生说,我寻姝华。女工对小毛说,喂。小毛说,姝华。女工拉拢铁栅,扳一记铁把手,电梯是铁笼子,嗡嗡嗡上升,外面铁丝网,楼梯环绕四周,到三楼,开铁栅门,姝华立于房门口……
■南昌公寓 来源:网络
从茂名南路转入南昌路,街角八层楼的南昌大楼分外显眼。网络流传的这段描述相当细致,粗看根本看不出这么多套路——“它的外墙以奶黄色和淡绿砖贴面,建筑多处细节均以装饰艺术风格图案妆点。尤其是顶部尖塔上的图案,融入了太阳、闪电、山川、云朵等元素,构成一幅极具欣赏性的装饰艺术大作,于整栋大楼犹如冠冕上的宝石。”
●圣尼古拉教堂(皋兰路16号)
阿宝十岁,邻居蓓蒂六岁。两个人从假三层爬上屋顶,瓦片温热,眼里是半个卢湾区,前面香山路,东面复兴公园,冬眠偏北,看见祖父独幢洋房一角,西面后方,皋兰路尼古拉斯东正教堂,三十年代俄侨建立,据说是纪念苏维埃处决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打雷闪电阶段,阴森可惧,太阳底下,比较养眼。蓓蒂拉紧阿宝,小身体靠紧,头发废物。东南风一劲,听见黄浦江船鸣,圆号宽广的呜呜声,抚慰少年人胸怀。
■皋兰路教堂 来源:《繁花》
■圣尼古拉教堂,即文中皋兰路教堂
上海共有两座“洋葱头”教堂,一座是襄阳路上的东正教圣母堂,一座是皋兰路上的圣尼古拉教堂。圣尼古拉教堂稍小,通体洁白。楼下有一个咖啡厅,坐在这里喝喝咖啡聊聊事体,特别宁静。
●淮海路伟民(乐安坊对面)
这个年龄段的收集者,通常不可能进入“伟民”,以及思南邮局斜对面另一家私人集邮店“华外”。这两爿店,是大人世界,窗明几净,老板只接待一到两位体面老客人。主客双方等于观棋,对面坐定,老板取出超大邮票簿,殷勤提供客人浏览,如五十枚一套瑞士,匈牙利植物花卉邮票。寒士只能立于外肆,隔橱窗玻璃望一望,聊饱眼福。这个以两家私人集邮店,一家思南邮局柜台为中心的场子,阿宝时常带了蓓蒂游荡。
■邮票 来源:《繁花》
■伟民集邮社旧址
淮海路上曾经有几家声名显赫独此一家的老店,比如“伟民集邮社”,又比如“淮海路国营旧货商店”,它们都成了这座城市的地标。想交换邮票的人就算进不了“伟民”的门,也会在门口看看别人的邮票,和同一重量级的对手交换收藏。
●淮海路国营旧货商店(沧浪亭,淮海中路424号)
这天下午,阿宝再次走进淮海路国营旧货商店。满眼是人,店堂宽阔,深不见底,钢琴摆满后门内外,以及附近弄堂,过街楼。店里的营业员,精通种种旧家具,方台子叫“四平”,圆台叫“月亮”,椅子脚“息脚”,床叫“横啊”,屏风叫“六曲”,梳妆台叫“托照”,凳子统称是“件头”,方凳圆凳,叫“方件”,“圆件”,时常有东张西望的顾客,也许跟阿宝一样,寻觅自家或亲朋的家当,看到了,当然不可能赎回,但可以紧盯不放,或是长长一瞥,眼神发呆,摸一摸,问一句卖价,离开。犹豫性格之人,几步几回头,预备过几天重来,有空再来看看,也许一直等到旧物消失,会鼓起勇气,打听去路,与营业员攀谈。营业员说,卖脱了。啥。
■淮海路国营旧货商店 来源:《繁花》
“国营淮海旧货商店”是当时远东最大旧货店,楼上楼下营业面积有1400多平方米。不仅能低价买到其他店买不到的东西,还能不凭票买到紧俏商品,相当有趣。如今几经搬迁,终究彻底消失不见。那些周末的“跳蚤市场”,是旧货商店“不肖”的继承者。
春节到了,闲居在家的你,或许不必出远门轧闹猛,先从重新认识上海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