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经典老上海弄堂游戏,侬白相过哪些?


编辑:杨婷婷
时间:2017-11-12 15:18

生活在19世纪中叶至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人,在童年时代,几乎都有与弄堂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经历。

扯铃子、打弹子、掼结子、滚圈子、踢毽子、老狼老狼几点钟、挑绷绷……

看看侬白相过哪些~

造房子

捡块石头,画上房子,

格中标上阿拉伯数字

玩者按规定的方式跨越扔物件(如沙包、毽子等)

进格子里完成各种难度动作

扔进格子里的物件不能压线,

脚与物碰线即算失败

扯铃子

两手各握一根扯柃棒,设法将场内的铃子在扯柃棒绳子上转动起来,并变换各种动作,时间为3分钟。铃子转动为比赛开始,记1分;3分钟内铃子连续转动,不出现落地记5分;铃子在绳上、棒上、空中、地上每变换一种动作加1分,每落地一次扣1分。得分多者获胜。

抽陀子

这大概是弄堂游戏里最宣泄情绪的一项了

一般老上海人管它叫抽“贱骨头”

一根棍子上绑一条牛皮筋,抽在地上转的陀螺

2个陀螺对撞,谁的被撞停就输了

打弹子

几乎每个孩子兜里都少不了几颗花花绿绿的玻璃弹珠

一人将弹子弹出,另一人用弹子击发

击中者赢对方一枚

未击中,换对方击发

顶核子

在场地内画直径10厘米、20厘米、40厘米三个同心圆圈,每圈线宽3厘米。核子(橄榄核)2个,一个放在圆心,另一个人手持。身体须直立,用两手指持核子,顶中圈心核子。根据运动员5轮得分总和计算成绩,分数高者名次列前。  

掼结子

台子1张,骨牌6只,结子1只。持6只骨牌掷向台面,随后将结子甩手抛向空中,接在手心,抛接之间将桌上6只骨牌相继翻成白色(正面)、横式、竖式、最后翻成黑色(反面)为比赛终止。上抛结子需在10次内完成1式,超过10次的加次数10次后进入下式。结子、骨牌每落地一次(出台面)判作二次抛结子。抛结子次数少者名次列前。

滚圈子

是老上海男孩个个都会的弄堂游戏

它是对人的耐心和平衡技巧的考验

技艺高超的男孩

可以让这只"车轮"滚一段长路而不倒下

不过这铁圈可是很容易倒的哦

炒黄豆

两人或多人一组,游戏开始后,手拉手,唱童谣,唱完后一起手拉手侧身翻转,或转180度,或转360度。游戏者要随着童谣节奏一起侧身翻转。

金锁银锁

“金锁银锁,咯乐乐乐一锁”,当念到最后一字时

蒙眼人立即合上手掌,其余人则同时将手指抽出

谁的手指被捏住,就让蒙眼人猜猜他是谁

如三次猜不出,就向大家行礼或表演节目

木头人

一种玩法是要求手叉腰,双脚稍微打开,双腿开始有节奏的弯,伸直,嘴里念“预备,开始,三三三,四四四,山上有个木头人,不会讲话,不会动”,马上蹲下不动。

抬轿子

3人一组,2人当轿夫,

1人当坐轿子的人“轿夫”立起,

开始行走

老狼老狼几点钟

一个人当老狼,其他人就跟着老狼不停地问

等到老狼说到12点时,

所有人(除了老狼)赶快跑不让老狼抓住

如果让老狼抓住了就要给予"惩罚"

拗手劲

两个人将手臂放平在桌子上,相向握手,互相比手臂的力气,谁力气大谁赢。

踢毽子

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踢。着地的脚可以移动,也可以不准移动(俗称“定桩”);踢的脚可以着地,也可以不着地。参加者可以依次轮换踢,连续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务者为胜方。

挑游戏棒

老少皆宜的一种益智小游戏

把所有挑棍抓在手中,垂直与桌上

放手棒棒撒开后,然后将挑棍一根根地挑起来收回

但不能碰到别的小棒

谁挑回的小棍越多,谁就是赢家

挑绷绷

这是一种利用绳子、灵巧的手指

就可翻转出许多花样的小游戏

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

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

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

刮片子

在2*2米的正方形区域范围内,大赛统一制作中,小号两套刮片,每套有11张刮片,其中10张黄色刮片为分值刮片,1张天蓝色刮片为主刮片,10张分值刮片的初始摆放方式以非图案面朝上按4-3-2-1顺序依次从下往上以金字塔状摆放。

石库门的弄堂,是上海城市的记忆,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上海故事;石库门的弄堂,是上海文化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市民;石库门的弄堂,更是孩子们的天堂,白相出一则又一则的上海游戏。

以上这些经典游戏,侬白相过哪些?

要不要现在也寻一两个小伙伴,重温一下儿时的回忆?

来源:上海达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