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北路461号是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的所在地。走近学校,悬挂在校门两侧的是块镌刻着“1905年”字样的铜制铭牌,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默默地提醒着人们,这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名校。
从1905年初创到1940年迁址陕西北路,再到如今的七一中学,这所百年名校历经变迁,而民国时期的大明星阮玲玉也曾在此就读过。
■七一中学校门
1905年,美国浸信会的万应远博士与汤杰卿牧师在武昌路仁德里创办了崇德小学。1908年,校址迁至北四川路宜乐里。1910年,因只招收女生,改称为崇德女校。1918年,万应远筹得美国信徒的捐款与教会拨款,加上广东浸信会信徒的捐款,在北四川路白保罗路底(今四川北路新乡路底),购地建造了广东旅沪浸信会堂与崇德女中。
1937年“八一三”抗战中,东体育会路的校舍与白保罗路附小都被日寇炮火摧毁,全体师生搬迁至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626号继续上课。1940年,崇德女中教员马露丝女士向美国教友募集了一笔款项,加之同学会与妇女服务会等筹集的钱款一起,购买了西摩路(今陕西北路)上一幢欧式建筑,作为崇德女中校舍,学校才最终得以稳定。
这幢西欧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共有三层,布局工整,外观典雅,细节讲究。所有的门窗、壁橱都是木质的,且雕刻有人物、花卉等图案,门窗上的玻璃也是从法国进口的优质彩色小块玻璃,粉色水泥砂浆的外墙上排列有整齐的装饰花纹,整幢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从落成到上世纪90年代,这里一直是学校教学和办公的主要场所。
■崇德女中校舍旧貌
民国时期,崇德女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中产家庭,其中就有永安公司老板的女儿。不过,学校当年最为出名的校友当属民国影星阮玲玉。
出身贫苦的阮玲玉能进入这所新式学堂,还得多谢阮玲玉思想开明的母亲。阮玲玉的父亲在其六岁时便离开了人世,母亲靠做女佣维持母女二人的生计。阮玲玉七岁那年,母亲到一家姓张的人家做帮佣,母女俩就寄宿在张家后院。母亲不愿看到天资聪慧的女儿步自己的后尘,所以决心让阮玲玉读书。
在进入崇德女中之前,阮玲玉在一家私塾学习了一年,母亲感觉到在私塾里读的《三字经》《女儿经》太过陈旧,就想让阮玲玉进洋学堂读书。当时的洋学堂学费昂贵,一般穷苦人家难以负担。阮母打听到东家张老爷就是崇德女中的校董,就去苦苦恳求,这才让阮玲玉以半费优待进了崇德女中。后来因为阮玲玉与张家四公子张达民恋爱,受到张家人的反对,阮玲玉就自动退学了。
之后阮玲玉考入明星影片公司,以端庄大方、清丽脱俗的表演风格,成为民国影坛上的著名影星。阮玲玉对人物定位的深刻解读,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把握,与她在崇德女中所受的新式教育是分不开的。
■阮玲玉主演影片《神女》(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说崇德女中的早期发展,得益于美国传教士万应远博士的勤勉经营,那么崇德女中发展历史上还值得铭记的一个人物,就是徐松石先生。
1927年,崇德女中聘请留学美国获教育硕士学位的徐松石牧师为校长,徐松石在这个岗位上一呆就是25年。其间,他积极开设各种现代课程,在智育方面,沪江大学将崇德女中视为联署中学;在体育方面,崇德女中的各球队频频摘得上海地区的桂冠。徐松石校长还经常邀请社会贤达和宗教界名流,来学校为全校师生开设讲座,复旦大学教授林汉达,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田汉、许广平等,都曾来崇德女中授课。
“八一三”抗战后期,徐松石校长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带领师生慰问围困在四行仓库的“孤军营”,这对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大有裨益。解放战争时期,崇德女中成立了自己的党支部,利用宗教活动作掩饰,开展地下工作。在迎接上海解放的日子里,崇德女中的党员同志密切联系群众,为上海解放积极奔走。
■徐松石校长与崇德女中学生的合影
1953年,崇德女中与进德女中、晏摩氏女中分部合并为上海市第七女子中学。1958年,学校兼收男女学生,因而改名为七一中学。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校舍扩建了四倍,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人称“弄堂里飞出金凤凰”。
改革开放以后,七一中学迎来了飞跃式的发展。1978年,学校被列为静安区重点中学。1994年与育才中学合并。1996年在七一中学原址建立了静安区第一所公立转制完全中学——新才中学。1999年7月1日,新才中学恢复原名上海市七一中学。2007年4月,学校挂牌成为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
从当年的崇德女中,到现今的七一中学,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巨大变革。有些人、有些事已经淡出记忆,唯有留存的老建筑见证了过往,记录了历史,默默地提醒着人们,这所百年老校曾经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