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就是她!新场张小乙宅——上海唯一一座歇山重檐三滴水的历史建筑。
那什么叫“三滴水”呢?简单来讲就是三重屋檐。
就像梁思成先生在书中描绘的这样:
中国传统古建筑中,檐口底瓦垄的檐头瓦,比普通板瓦多一个如意形的“滴唇”,用以防止雨水的回流。俗称滴子,于是便有了一个浪漫的名称:三滴水。
只有像北京正阳门这样高等级的建筑才配拥有这样的配置。一般来说,重檐三滴水是明清时期城楼的通常做法(北京和西安的城楼都是典型代表),清末以后对建筑型制上的管制逐渐放松,所以很多以前官式建筑的做法流入民间。
在上海,张小乙宅成为重檐三滴水的孤例。
然而,张小乙宅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其歇山重檐三滴水的形式,她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中-西-现代三种建筑文化融合的建筑。
下面就带领大家走进新场,走入张小乙宅邸。
- 张小乙宅的位置 -
张小乙宅建于民初,位于新场大街283号。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约1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房主原为北大教授,思想开放,故乐于接受新事物,解放战争结束前主人移居美国,房屋底层曾用作舞厅。
2010年3月23日公布为浦东新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此外,张小乙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张氏二房。她是张厅的主人张信昌在张厅之后新建的一栋小洋楼,所以也称作:张信昌新宅。
- 空间 · 构成 -
张小乙宅为新场少有的三层独栋住宅,原有花园一座,花园内有假山、曲水。曲水上还有三曲桥一座,现已经皆消失,是当时名副其实的花园洋房。
建筑底层平面空间入口内凹,形成入口的过渡空间。空间三面围合,各有开门,中间为正入口,两侧为厢房入口,与新场传统院落空间中第二进正房与厢房围合的院落关系极为相似。
- 立面三段式构成 -
建筑位于三层金山石台基之上,南立面檐高一层3.1米、二层5.53 米、三层8.22 米,脊高10.5 米。立面左右对称。
- 建筑整体格局 -
张小乙宅为三层独立小别墅,其空间格局既保留了传统的住宅对称关系,又受到上海西式建筑的影响形成垂直的功能分布和内外空间交流关系。
- 建筑剖面分析 -
- 它的装饰纹样最能体现复杂的建筑文化的融合 -
- 乡土里的摩登 -
有学者认为张小乙是日式住宅。但张小乙宅应该并非是简单的“日式建筑“,也与新场的张厅或奚家厅后加上去的西式建筑元素不同。
清晰的层层推进的体量、大面积开窗所形成的室内外交流关系和垂直的功能分布显然是受近代时期上海现代建筑观念的影响。
对称的平面和立面、三重歇山屋檐,是在传统形制的做法基础上又有创造性的突破。局部西式的门窗、室内繁琐的线脚和墙裙装饰则与近代上海对西方的想象保持一致。
所以张小乙宅应该是受到传统、现代和西式的三重建筑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独特的建筑形式,这也是近代上海这座城市在面对复杂的中西古今各种矛盾和多重需求时做出应对的一种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