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在沪足迹不只有提篮桥,陕西北路这栋建筑堪称“鼻祖”


作者:朱杰
编辑:朱杰
时间:2018-03-23 16:11

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辖区内,位于陕西北路500号的院落里,有一幢在高楼环抱中的百年建筑,当你看到时也会感叹它的规模宏大和庄严肃穆。

这座像是希腊神殿式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就是远东地区现存最大的犹太教会堂——西摩会堂。

■西摩会堂正门口

“会堂”是犹太民族专门举行宗教活动和学习的聚会场所,西摩会堂面朝圣城耶路撒冷的方向,建筑面积为2885平方米,共有三层,立面为三段式划分,主入口以贯通两层的一对爱奥尼式柱和一对方形壁柱形成门廊,从门廊内的三个拱门可以进入会堂。堂内有汉白玉祭坛,保存着完好的“约柜”。

整个西摩会堂能容纳3000人左右,根据犹太教的礼仪,进入会堂,男女分坐,因此建筑上也划分了上下两层,作为功能性的分割。

此外,会堂南北两侧和后面都植树栽花,郁郁葱葱。为使会员们能够在犹太新年时,在“塔什利克”仪式上象征性地洗刷罪责,会堂还在后面小花园内挖了一口深井,以供取水之用。

■西摩会馆老照片

■西摩会馆外景

沙逊家族:旅沪塞法迪犹太人的领袖

西摩会堂于1918年开工,落成于1920年,1921年举行了盛大的开堂仪式。因陕西北路旧名西摩路,所以人们习惯称之西摩会堂,其实它的原名为拉希尔会堂,是沙逊家族成员雅各布·沙逊为了纪念爱妻拉希尔独资建造的。

说到沙逊家族,在旧时的上海滩可谓无人不知。1840年前后,塞法迪犹太人陆续来到上海,他们建立了塞法迪犹商集团,并从东西方进口贸易中赚取了巨额利润。塞法迪犹商集团资本雄厚,很快在上海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沙逊家族因为其悠久历史和显赫地位更成为当时塞法迪犹太商人的领袖。

雅各布·沙逊就是20世纪初新沙逊洋行在上海业务的实际控制人。雅各布·沙逊去世后,由他的侄子维克多·沙逊,人称“翘脚沙逊”,继任新沙逊洋行总管。这位商业奇才对上海地产、金融等领域的投资为他带来了巨额回报,使他在上世纪30年代一跃成为上海滩的首富。

直到上海解放,沙逊家族仍是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产业占地678亩,房屋面积54万平方米,有房屋近2000幢,包括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河滨大楼、华懋公寓、格林文纳公寓、罗根花园等公寓、花园洋房、里弄,分布在全市近百处地方。

■上海犹太学校内景

■西摩会堂内景

西摩会堂:犹太人社区的生活中心

西摩会堂建成开放后,很快就成为当时犹太人聚集、生活的中心。1931年,由塞法迪犹商阿伯拉罕创办的上海犹太学校迁至西摩会堂旁,除了教室外,还有图书馆、实验室等。

教学偏重文科,圣经、希伯来语教学放在首位,还开设英语、汉语等语言课以及英文速记打字、木工、缝纫等应用技能课。一般犹太家庭都乐于将子女送到这所学校学习。二战时期,西摩会堂还曾作为上海犹太侨民协会会址,一度成为在上海的犹太人宗教信仰和联络交流活动的中心。

1948年前后,塞法迪犹商集团转移产业,离开了让他们辉煌过一个世纪的上海,而西摩会堂也随之关闭。近年来,有不少犹太人和国外政要到此旧址参观。以色列两任总统赫尔佐格和魏茨曼、两任总理拉宾和内塔利亚胡,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奥尔布赖特都曾到访此地。

1999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来此参观,还留言道:“我们纪念这段史实,并向这里伸出援手的人们,致以极大的感谢和赞赏。”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经历了这么多年历史变迁后,上海还能保存这样完整的犹太教原物,深感惊讶和钦佩。

如今,西摩会堂已不再进行犹太教的宗教活动,但是它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犹太人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友谊见证。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