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罕见的多面手!穿越银幕光影,回望柯灵的电影与文学创作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18-06-20 11:03

复兴西路147号,是作家柯灵的故居。2016年正式对公众开放。


自1959年迁入至2000年逝世,柯灵在这幢建于1933年的西班牙式公寓二楼203室居住了40余年。


■柯灵


他在这里完成了电影剧本《不夜城》,撰写了散文名篇《遥寄张爱玲》《钱锺书创作浅尝》和《回看血泪相和流》,还开始了长篇小说《上海一百年》的写作……这处故居不仅在柯灵个人创作史上举足轻重,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坛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柯灵电影与文学创作谈


今年恰逢柯灵首次创作电影剧本80周年,为纪念柯灵为中国电影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由徐汇区文化局、上海电影博物馆、柯灵故居共同举办的“煮字人语•柯灵电影与文学创作谈”活动日前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


本次活动作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电影与文学系列论坛”主题活动之一,特邀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邓伟志、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汤惟杰以及柯灵故居馆长郭皓,共同探讨了电影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联,还有文学对电影的重要贡献。



柯灵(1909.2-2000.6),原名高季琳,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中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柯灵一生“煮字烹文”,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在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电影戏剧剧本、文学评论等诸多领域都建树不凡,是文坛罕见的多面手。


■柯灵


柯灵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938年,柯灵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剧本《武则天》问世。之后柯灵又创作了《乱世风光》、《春城花落》、《海誓》、《浪子行》、《夜店》、《腐蚀》、《为了和平》等十多部不同风格题材的电影剧本。


论坛现场,三位主讲嘉宾重点讲述了柯灵诸多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三部戏剧剧本作品,分别为《夜店》、《不夜城》以及《春满人间》。


柯灵如此自我总结:“纸上烟云,恰如屐齿印苍苔,字字行行,涂涂抹抹,也就是斑斑点点浅浅深深的生命留痕。”


论坛后,现场播映了由柯灵编剧,桑弧导演,白杨、王丹凤主演的电影《春满人间》。

■《春满人间》电影海报


1959年,柯灵受命撰写上钢三厂转炉车间工人邱财康重度烫伤,在多位医学权威认为难以救治的情况下,仍凭借为国家继续炼钢的顽强求生意志,在瑞金医院和全社会不惜代价的救治下,最终重返炼钢岗位的事迹。


这是社会主义大家庭情谊和力量的展现,深受感动的柯灵把这种情谊作为影片贯穿的主题,“每一个关心他命运的人,整个社会,都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1959年,这部由柯灵编剧,白杨、王丹凤主演的电影《春满人间》上映,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邱财康的动人事迹经由电影、报纸传播到了全国,一时间上海的弄堂也响彻了"邱财康,为了钢,受了伤”的儿歌。


■柯灵(左二)与《春满人间》主创合影,右二为电影女主角白杨


在论坛上,汤惟杰谈到,《春满人间》根据当时的真实事件改编。事件发生后不久,柯灵领受任务,要将此事改编为电影。考虑到将卧病在床的工人作为主人公在情节演绎上的难度较大,柯灵最终决定,聚焦上世纪50年代上海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于是便有了“春满人间”的美好寓意。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