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嘉浜、洋泾浜……上海曾经的这些河道如今在哪?


编辑:曹秉
时间:2018-07-03 12:34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是个典型的依水兴市、治水兴利、借水发展的河口海岸城市。上海简称“沪”,也源自于水。没有密如蛛网的河道,就没有上海的兴盛与发展;没有水,上海也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模样。今天就来看看上海部分河道的历史。

■1504年《上海志》中的“上海县地理图”

老城厢的小桥流水

上海县城濒临黄浦江,河浜密布,素有“有舟无车泽国”之称。主要河浜有肇嘉浜、方浜、薛家浜、陆家浜、侯家浜、中心河等。据嘉庆《上海县志》卷首《古上海镇市舶司图》,城厢一带在宋末有近30座桥。至清代已达56座桥,其中有跨肇嘉浜的关桥、龙德桥、郎家桥、曼笠桥、阜民桥(县桥)、虹桥、斜桥等,跨方浜的十六铺桥、学士桥、益庆桥、长生桥、馆驿桥等,跨薛家浜的青龙金带桥、小普陀桥、小闸桥等,跨陆家浜的万宁桥、海潮寺桥、平道桥等,跨侯家浜的福佑桥、安仁桥、香花桥等,跨中心河的中心河桥、西仓桥等。由于河浜提供生活和交通的便利,沿河不少桥附近成为居民点乃至集市。随着县城人口增加,河岸民宅日益密集、扩展,沿河船埠林立,商号栉比,形成江南水乡格局。

■1884年上海老地图中老城厢内各处重要河道、巷弄和桥梁

明清时老城厢的城市景观有两个主体:一为河浜,其大者可行船,小者服务于居民生活;二为巷弄,曲折而狭窄,主要供人行走。观察现存的清末时期老城厢地图,都可以看到图中巷弄错杂曲折,与纵横交织的河浜互为依托。这些巷弄从形态和走向上也与河浜相辅相成。

■清末年间拍摄的上海城外某处河道及民居

■20世纪初,上海城内一处临水而建的货栈

肇嘉浜兴衰

说到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和苏州河自然是顺理成章。而在上海市区曾经也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浜,贯穿东西,这就是肇嘉浜。19世纪中叶,它是一条碧波荡漾、岸柳成行的通航河道。东起朝宗门(今大东门) ,从郎家桥入水门,引黄浦江水横贯上海县城,西出仪凤门(今老西门)水门南下,流至斜桥、罗家湾(又称卢家湾,原卢湾区名称之由来)直奔徐家汇的蒲汇塘。长约5公里,宽约30米,深3~4米。肇嘉浜与蒲汇塘交汇处称蒲肇河(大致为现今漕溪北路走向)。向西可通航至七宝,远接松江,进而联通太湖水系。上海县城内及周边的许多商贸活动以及货物集散都要通过肇嘉浜,物流通商意义重大。

1914年,肇嘉浜及其沿岸地区开始了史上最大变迁。工厂、商户以及居民开始大量聚集,市井的繁荣也带来市政管理问题。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接排入肇嘉浜。建筑、生活垃圾也都倾倒浜内。日积月累,河道逐渐淤浅,水质恶化。至20世纪30年代,仅能勉强通航小船。

■分别为20世纪早期、20世纪30年代以及40年代的肇嘉浜影像

■20世纪30年代的肇嘉浜

1937年的徐家汇路。图中可见肇嘉浜几近干涸。路上可见一辆公交车,推测为法商运营的二十三路,从斜桥至徐家汇。肇嘉浜北侧道路为徐家汇路,南侧道路为斜徐路,20世纪50年代填浜筑路后,两条路的大部分成为肇嘉浜路的路面,只留东端一小段还保留原名。

■1948年拍摄的肇嘉浜及大木桥

肇嘉浜上的部分桥梁

桥梁名称                     位置             建造年代             材质                       拆除年代

天钥桥         肇嘉浜路天钥桥路口 1905年                   木                           1954年

东庙桥         肇嘉浜路东安路口     不详                       不详                       1954年

谨记桥(西庙桥)肇嘉浜路宛平路口1908年               石                          1954年

大木桥       肇嘉浜路大木桥路口      1913年                木、石                    1954年

枫林桥(丰林桥)肇嘉浜路枫林路     1920年              石                           1954年

万生木桥         肇周路万生路口         清同治年间         木                           1908年

万生桥            肇周路万生路口             清同治年间       石拱                       1908年

井亭桥           肇周路合肥路口             清同治年间        石拱                       1908年

吴家石桥         肇周路建国路口           清同治年间          石                            1908年

斜桥          徐家汇路陆家浜路口           明弘治年间        石                           1926年

局门桥         徐家汇路局门路处          1915年                不详                        1930年

新桥         徐家汇路蒙自路口              1915年                不详                        1930年

鲁班桥             徐家汇路鲁班路口       1915年               不详                       1930年

■1937年拍摄的肇嘉浜及一座桥梁

此后又由于截流筑路等原因,原本为活水泾流的肇嘉浜实际上已经成为断头死水浜,沿岸环境及水质进一步恶化。至1947年,两岸有棚户2000余户、居民约8000人,成为旧上海最大的水畔棚户区。事实上,从19世纪后期开始,随着租界的扩张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上海地区许多河道与肇嘉浜都有着类似的的命运。

疏浚,治标难治本

由于上海地区位于太湖碟形洼地的边缘,地势高亢,同时又地处太湖泻水通道尾间的感潮区内,排水不畅和潮汐型泥沙淤积的双重影响,使该地区的河道浚治自古以来就是水利工程的核心问题。虽然历代政府勤加疏浚,但屡浚屡淤,河道淤浅始终无法根本解决。对上海老城厢而言,除上述自然原因外,由于城镇人口集中,商业发达,人为污染和侵占河道的现象也很严重,从而使城内的水环境变得更加脆弱 。

■20世纪20年代,上海城中某处河道

■清末的洋泾浜。两岸各式中西建筑鳞次栉比,水道中航路繁忙

■这幅图中的洋泾浜已几近干涸

■清末年间的上海护城河及大境阁

填浜筑路 城市变迁

对比老城厢城市化初期填洪筑路与租界早期河道改造的过程和动因,二者虽然动因不同,但确有异曲同工之处。选择条件已成熟的填浜筑路 ,加快了老城厢近代化进程的步伐。以下这些名字绝大部分对于现今的上海人是非常陌生的,但其实它们就是我们现今每日行走其中的道路前身,斗转星移,水陆巨变。

肇嘉浜——白渡路、复兴东路、肇周路、肇嘉浜路

洋泾浜——延安东路

周泾(泥城浜)——西藏中路、西藏南路

护城河(城壕)——人民路、中华路

黑桥浜——福佑路

方浜——方浜中路、东门路

南长浜——复兴中路

北长浜——金陵中路、延安中路

打铁浜——重庆中路、重庆南路、太仓路、顺昌路、自忠路

马义泾——南昌路、雁荡路、重庆南路

东溇浦——瑞金二路西侧街坊

赵家浜——瑞金一路长乐路西北

沈家浜、张家浜——局门路至肇嘉浜路

小浜湾——进贤路至巨鹿路

东芦浦——石门一路(部分)

西芦浦——镇宁路(部分)

寺浜——大田路

陈家浜——成都路(部分)

闸港——吴江路

姚家浜——新闸路

柳营港——柳营路

穿洪浜(川虹浜)——天目路、海宁路

下海浦——海门路

高塘浜——长阳路

…….

还有许多路名和地名至今仍旧保留着“浜”“泾”“河”“港”等的后缀,这也是一种对历史的延续。

■上海旧县城水道示意图。图中还标出了原有桥梁的位置

■1914年,老城厢填护城河、拆城墙、筑中华路的影像

■原静安区历史河道示意图

■徐汇区历史河道示意图

■虹口区历史河道及桥梁示意图


来源:上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