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味道 生活的味道
惠南专号 · 用诗文书写惠南故事
惠南
久居惠南,一直在探究“有惠于南汇”的历史书写。
惠南之名源出何处?如何更精准地解读惠南的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我们今天修身的养料,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法。
在惠南历史文化的深层,需要我们不断地执着地去寻访。
我一直认为,南汇的历史由下沙盐场和县治所在地惠南而来,浦东的历史由南汇而来。
历史往往存“谜”,历史也很多情。在惠南的前世里,或许会找到我们深爱惠南的理由。
老子曰:上善若水。
从这个角度表述,濒海的惠南,拥趸着万顷滚滚泥沙而来,于析沙成陆间,站定了一个智者的行列。
1.惠南成陆年代
以“惠南”命名的这方土地,若以原来的南汇古城区为标志,成陆时间当不晚于公元954年的五代时期,这可由《上海历史地图集》显示的地形为证——惠南之所以选择与海为邻,既是自然造化的倾情演绎,也是时间推手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段的定格留影。
(编者注:惠南成陆于954年的五代时期,我是存疑的,此图好象佐证不了。)
《惠南镇志》叙述惠南成陆时间,沿袭《南汇县志》关于里护塘修筑“中经本县惠南、大团一线”的记载而略作变化,带着定论的口吻指称:“北宋‘皇祐’年间(1049),华亭知县邱崇为防止海潮入侵,保护下沙、青村、袁部、浦东、横浦5大盐场,修筑里护塘,此塘身即在现南汇汽车站一线,有福泉寺及宋植银杏树作证。”
(编者注:“北宋‘皇祐’年间(1049),已有浦东之名了吗?)
仔细研读这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惠南镇志》所述,充其量只是寻找到了这片土地成陆后的标志而已,并没有揭开覆盖惠南的那层层神秘面纱。
2.惠南身份的演变
在历史沙层中如水流淌的惠南,站在地理历史学角度透晰,大概是这样的一道道程序,仿如流水作业一般地延续着——
宋乾道八年(1172),惠南地区隶属嘉兴府华亭县。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朝廷划松江府华亭县东北境长人乡等五乡建上海县,惠南地区隶属松江府上海县。
明洪武十九年(1386),信国公汤和在“南汇嘴”地筑城,城内之地称“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隶属金山卫管辖;城外一片广袤,依然是长人乡的辖地。
明隆庆二年(1568),松江府佥事郑元韶清丈土地,分团编甲,造业户鱼鳞册,今惠南地区始有三团之名;是时,古城之西属松江府上海县长人乡,城东之地辟作盐场。
清雍正四年(1726),划出上海县长人乡和下沙盐场9个团建立南汇县,三团(惠南地区)属江苏省松江府南汇县。
民国23年(1927),南汇县实行保甲制;治所城厢镇易名“惠南镇”,城外之地分属城东乡、城西乡……
(编者注: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到了1927年,有了惠南镇之名?)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惠南,一下子站在“有惠于南汇”的起点上,让人如风拂过的心湖,顿时荡起一朵朵问号的浪花。
琵琶遮面人不识,惠南长时期隐匿在一片历史烟云里,被“南汇嘴”所侵扰,被“长人”之乡所捆缚手脚;那么,搭建惠南出场的平台是什么?播弄风云的推手在哪里?
3.惠南之名哪里来的
考查“惠南”作为一方区域冠名的依据所在,以及挟带了“有惠于南汇”的神圣姿态而莅临这片大地的底气形迹,笔者抓扒了无数堆古纸,唯一可以聚焦的,似乎也只在“惠南义塾”和“惠南书院”了。只有到了清代中叶,“惠南”方才朦朦胧胧显影于世,并一直蛰伏到彻底浮出水面的上世纪二十年代。
《南汇县志》大事记载,最早捎带“惠南”称谓的有二条,其一:“1744年(清乾隆九年),在邑城南门首创惠南义塾,此后,各地相继创建义塾。”其二:“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惠南书院建成。”
《惠南镇志·教育篇》呼应了《南汇县志》,列“义塾”条,其中介绍惠南义塾:“清乾隆年间,由胡姓知县倡建,惠南镇祝尔捐置田亩协助设立……”又列“书院”条,其中介绍惠南书院:“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知县杨宛仑创办,其经费来源有官府所拨的官银和乡绅助捐作为公产土地的地租……”
谜底,已经揭晓;那么,胡姓知县是谁?祝尔又是何许人?
4.二个人的功德留存
胡姓知县即胡具體(体),《南汇县新志·秩官志》载历代知县名录,介绍胡具體:“直隶容城人,乾隆九年任”;《上海旧政权建置志》说他是“乾隆三年监生”;《金山县志》列“知县”条,说他是“乾隆四年,金山知县”。
胡具體,具体的人生轨迹后人所知甚少,唯一较为详尽的记述,把他纳入著名的河南杞县“胡家大院”里:“胡氏,理学书香门第,原籍河北容城;康熙时,先人在归德府学任教授,后迁居杞县,德肇祖是胡具體、胡具庆兄弟。胡具體,字季微、号立峰,举人,任山西省寿阳县知县等;胡具庆,举人、乾隆时曾任陕西石泉县知县。自胡具體、胡具庆兄弟迁杞至今,已衍生了忠、孝、传、家、远、诗、书、祖等7辈人,其中不乏文人雅士、政界要员、绅士名流。胡家大院,始建于康熙年间,为胡具體、胡具庆兄弟的旧宅,经不断加修,到清末胡远灿时,形成全盛时期,共有房200余间,布局严谨、风格典雅,为杞城内绅士府第之最。”
只有这胡家大院,才使在南汇默默无闻的胡具體风光了那么一把。
至于《惠南镇志》所提祝尔,实际上叫祝尔和。
这个人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乾隆年一块《长人乡祝氏贞洁牌坊澄泥碑文石》上:祝尔和,官至议叙州同知,著有《味古轩诗钞》行世;子祝甘露,为清乾隆四十五年武科举人;另一子祝悦霖,候选县丞,颇有诗名,著有《玉兰山馆诗钞》行世。
《松江府续志·疆域志》桥梁篇中,也提到了这个人,刊刻文字称“东怀德桥、西怀德桥,并祝尔和建。”
《川沙县志》考订浦东祝姓起源,再次把这个人推到了我们眼前:“祝氏祖先世居浙江海宁袁化里。始迁祖祝锦,明季避兵祸初迁上海县龙华镇,继迁南汇坦直桥。六世孙祝寿殷迁居六团湾。七世孙祝尔和迁居川沙城内‘兰芬堂’……”
实际上,祝尔和字鹤滩,清代十七保祝彭龄的儿子,家资甚富,离开仕途后长期生活在惠南镇,成为名噪一时的开明士绅;迁居川沙城内“兰芬堂”是后来的事,再说那时川沙抚民厅未立,“兰芬堂”也是南汇辖地。
祝尔和大名流传至今,与一座孝子牌楼有关系。这座“龄公牌楼”,位于如今川沙牌楼村,源于当年祝尔和感于为父孝道而请旌朝庭所建的孝子坊——这孝子故事,大抵如此:贡生祝彭龄幼时,家遭火灾,其母黄氏正卧病在床,彭龄冒火奔救,身上衣服都被烧焦,后因大风转向而得无恙;后其父目疾几乎失明,彭龄为父舐目,每日数次,直至复明。
当然,祝尔和更以捐资公益的一惯行为作派,而与惠南粘连在了一起,并成为坐实惠南——“有惠于南汇”的第一功臣。
《浦东老地名》考订牌楼村,说:“清乾隆二十年(1755),地方遭灾,祝尔和散发米粮、建粥厂赈济灾民;同时捐资重修县衙、文庙、文星阁等;还捐出90亩田给惠南书院,曾捐资重新疏浚白莲泾。乾隆二十九年出资建川沙同知公署。”
综上所述,知县胡具體是“兴义学”的倡导者,也可能是“惠南义塾”的起名者;而士绅祝尔和慷慨解囊捐资,在如今十字街“家得利”超市东侧置田,并协力兴办“惠南义塾”,是“有惠于南汇”的启迪民智行动的实际推动者。十一年后,祝尔和再次捐田90亩,以其地租供地方教育用度,弥补兴学官银之不足,堪称杨宛仑任上建成“惠南书院”的最大功臣,是“福泽民众、惠及南汇”的巨力推手。从此,南汇的举人、监生、秀才、童生纷纷汇聚老南中的书院,学习四书五经,探讨治国方略,不仅带动一方学习风潮,而且为地方未来发展储备了大批人才。
这情形,最使人联想到一个词:文渊惠南。日后惠南人才辈出,源头即在于此。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书院诗社社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追溯历史中,感知着、深爱着,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