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风情|保存着旧上海“跑马厅”遗迹的威海路,如今成为国际文化传媒大道


作者:周林
编辑:陆冰沁
时间:2018-09-05 15:15

威海路是上海市中心一条东西方向、横跨静安和黄浦两区的马路,西始于延安中路高架桥下,东与黄陂北路接壤,全长大约1324米。威海路原名威海卫路,筑于1901年(清光绪27年)。后来山东省“威海卫”市改为威海市,1980年代,威海卫路也就随之改名为威海路。有意味的是,威海路由西向东略呈波浪弯曲的路形在有意无意中暗合了威海这个中国东部海滨城市的“寓义”。

“海上旧里”带你重忆往事

沿着威海路畅游,马路两旁弄堂纵横,房子大多带有上海石库门风格和新式里弄房的特点,一条条“海上旧里”不时地夹在一片片新楼宇中间,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特别是威海路、茂名北路东西两侧,还留存着为数不多的老上海精美弄堂,如“威海别墅”、“静安别墅”、“庐怡”、“张家花园”等,其中,孔祥熙、蔡元培、于佑任、郑小秋等名人云集的“静安别墅”尤其引人注目。“静安别墅”建于1932年,弄堂前通南京西路,后通威海路,200多幢整齐高大、雕花门楣,彩色玻璃窗、清水红砖石库门样式的三层楼房分十几条支弄对称排列,巍巍壮观却又静穆无言,仿佛遗留着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主人公们“活色生香”的印迹。此外,威海路602弄88号曾是新上海第一任副市长盛丕华的故居;威海路549弄7号曾是主演过《金粉世家》、《狼牙山五壮士》等影片的著名电影演员周刍的故居……它们静静地贮立在弄堂深处,不事张扬却又与众不同,很轻易地就让人进入那些海上陈年往事之中,且久久不能释怀。

在茂名北路威海路交叉口的东南方向,在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群中,还保留着一幢老式石库门建筑。它就是茂名北路120弄5-9号,原门牌号是茂名北路甲秀里318号。这是毛泽东早期从事革命活动,也是和夫人杨开慧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旧居。

这是幢颇为典型的两层老式石库门房屋,清水外墙,黑漆大门,条石门框,毛泽东一家就住在楼下。现在这里被上海市旅游局推荐为旅游观光点。走进甲秀里,清水墙边,绿竹林前,是毛泽东一家四口人的青铜塑像,杨开慧怀抱着小岸青与坐在滕椅里毛泽东逗趣,身旁有小岸英绕膝,一家人其乐融融,坐享天伦之乐,这样的图景,使人一踏进甲秀里,就感受到历史伟人平易近人的风采。

改造革新中保存旧上海马厩

在1980至1990年代里,威海路依托上海汽车集团所在,曾有上海“汽配一条街”之称,但进入新世纪后,威海路被立意打造成“国际文化传媒街”。从延安西路高架下的上海展览馆起,穿过陕西北路,紧靠着威海路与陕西北路转角处三角小花园的,就是威海路幼儿园,而它的对面则是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海报业集团及民立中学等,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使这一段的威海路充满了油墨书香味,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跟着威海路自身定位一起革新的,还有周边的老房老区改造。自2000年之后,在威海路附近,上海电视台大厦、四季大酒店、中国民生银行大厦、上海招商局广场等仿佛一夜之间就在这里叠立起来。特别是2016年前后,威海路石门一路路口,一座具有当代最新商业建筑风格和销售模式的“兴业太古汇”巍然矗立。有趣的是,为了保存此区域内的历史建筑,2010年有关部门又将本来准备拆除、具有百年历史的“查公馆”平移57米,使这幢中西风格的老建筑与“兴业太古汇”并驾其驱,一新一旧,让人在瞬间就能品读出威海路的历史年轮。

威海路再往东走,就与人民广场南边的武胜路、黄陂北路相接。人民广场原来是旧上海最大的跑马厅,武胜路过去就叫跑马厅路,这条路至今还留有弧形跑马道的痕迹。如今威海路20号就是当年马厩的管理机构。这是一幢两层的钟楼建筑,平面呈凹字形,钟楼楼上是管理人员办公室及骑手的宿舍,底层的两厢分别有九个马厩。在马赛开始之前,马匹先集中进行检查,配上号衣,随后依次拉到跑马厅的主看台(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大剧院处)马道上,赛后再拉回到马厩。

如今跑马厅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当年的马厩却变成了民房而保留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威海路上的一个“奇观”。许多人初看到这幢红瓦绿檐黄墙的房子总以为这是造型奇特的洋房,等知道这里曾经是跑马厅的马厩时,往往会感到难以置信,再仔细看那比一般房屋要低的红瓦坡顶二层楼房和顶上留有白色水泥呈穹隆状的钟座时,才不得不相信时间真的会改变一切。

“现代传媒”与“跑马厅”共存,威海路也真是一条有独特历史的马路。


来源:周到